张德胜(1331年—1360年),字仁辅(一字仁甫),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元末起义军将领、朱元璋麾下早期部将、明朝开国功臣,蔡国公。
出身巢湖水军。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随廖永安等人投奔朱元璋,此后主要参与了对陈友谅的战争。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大败赵普胜,三战三捷,立下平生最大战绩。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于龙湾之战中总领水军,追击败军至采石,战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追赠张德胜为光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国公。洪武三年(1370年),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年),追谥为忠毅。
张德胜:元末明初的水师雄才
乱世聚义,初露锋芒
至正十二年(1352年),天下陷入动荡,江淮大地战火纷飞。张德胜与俞通海、廖永安等人于巢湖集结,组建了巢湖水军,意图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保境安民。彼时,左君弼占据庐州,与黄墩守将赵普胜互为呼应,与巢湖水军矛盾不断。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张德胜与俞通海、廖永安等人率巢湖水军,投靠了驻扎在和州的朱元璋。归附后,他们立即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大破蛮子海牙的水寨,随后又接连攻克铁长官水寨、新生沙寨,缴获大量军马。凭借这些战功,张德胜被授予万户之职。在此期间,他还与桑世杰一同揭发了赵普胜的阴谋,迫使赵普胜仓皇逃走。
六月,张德胜随朱元璋南渡长江。他们的到来令牛渚的守军惊恐万分,纷纷逃窜。紧接着,张德胜助力朱元璋顺利攻克采石、太平府。元朝义军元帅陈野先率军攻打太平,张德胜与汤和负责进攻其水军,徐达和邓愈等人攻击其步军。在他们的协同作战下,敌军大败,陈野先被俘。张德胜因功被授予太平兴国翼总管,后又成功攻克溧水。
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张德胜随廖永安再次大破蛮子海牙水寨。三月,大军进攻集庆,张德胜所部表现英勇,大破方山营,生擒陈兆先,助力攻克集庆府(今江苏南京)、镇江,因功被授予秦淮翼元帅。四月,他又顺利攻克金坛。八月,随徐达包围常州,为后续的胜利奠定基础。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被攻克,张德胜因战功升任枢密院判。四月,他随军攻克宁国、宣州,并成功收编长枪军。五月,随俞通海攻略太湖,不仅招降了张士诚部将王贵,还继续攻略马迹山。八月,挥师攻打马驮沙,不断拓展朱元璋的势力范围。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月,张德胜随桑世杰等攻打石牌,守将栾瑞归降,他也因此升任佥枢密院事。四月,赵普胜攻打池州,张德胜奉命率军支援,然而还未赶到,池州城已沦陷,只得回军。十月,跟随徐达攻克宜兴,再次立下战功。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赵普胜进攻陵阳、石埭等县,张德胜在栅江口迎击,成功大破赵普胜军,使其败退。四月,随俞通海再次击败赵普胜,收复池州。九月,与徐达率军在无为登陆,夜袭浮山寨,击败守将胡总管。胡总管逃走后,张德胜穷追不舍,在青山再次大败其军。之后又追击至潜山,陈友谅部将郭泰渡河迎战,张德胜毫不畏惧,大破其军,斩杀郭泰,缴获大量牲畜、军资,趁势攻克潜山县,并命詹元帅留守。
血战采石,壮烈殉国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和张士诚相约进攻建康。朱元璋早有防备,在龙湾设下埋伏,并命张德胜和朱虎率领水军埋伏于龙江关外。战斗打响后,张德胜统领水军,奋勇杀敌,斩杀众多敌军。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战况激烈。关键时刻,张德胜大呼一声,率领诸将发起猛烈冲击,陈友谅军顿时大乱,败象渐显。朱元璋乘胜追击,命张德胜和诸将追击陈友谅军至慈湖,放火烧毁其船只。之后又追击到采石,双方在此展开殊死搏斗。激战中,张德胜不幸战死,年仅三十三岁。
张德胜的英勇牺牲令朱元璋悲痛不已。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十月,追赠张德胜为光禄大夫、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蔡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其肖像被供奉于功臣庙,并享受太庙祭祀。洪武三年(1370年),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洪武六年(1373年),追谥为忠毅(危身奉上曰忠、致果杀身曰毅) 。
赫赫战功,青史留名
张德胜出身巢湖水军,自投奔朱元璋后,在水战方面屡立奇功。他跟随朱元璋南渡长江,一路攻城略地,为朱元璋统一江南贡献卓越。尤其是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三月,大破赵普胜军,又随徐达夜袭浮山寨,亲自率军追击,连战连捷,斩杀大将郭泰,缴获大量物资。至正二十年(1360年)的龙湾之战,他更是立下大功,为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族传承,血脉延续
张德胜之子张宣,于洪武三年袭职,曾任中军都督府佥事,后因受牵连而降为祔策卫指挥同知。其孙张翚,凭借战功,世袭庐州卫指挥同知。曾孙张昂、张旻、张习,以及玄孙张淮、张源,皆世袭庐州卫指挥同知。此外,张德胜还有养子张同,原名汪兴祖。张德胜战死时,张宣年幼,便由张同袭职。
各方赞誉,铭记功绩
朱元璋评价张德胜:“自起义之初,便投身于朕麾下,跟随朕渡江,屡立奇勋。”又说:“张德胜性格沉稳坚毅,多次建立卓越功勋,在楼船之战中奋力拼杀,最终不幸战死沙场。其寿命虽不长,但功绩长存。”
《明史》称赞道:“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迅速响应命令,为国家效命。虽有人未能完成全部的勋业,但他们受到的褒奖、被供奉于庙宇,名垂青史。相较于那些功成后获得爵位,却最终因党争而陷入困境的人,他们要幸运得多。”
明朝礼部也评价:“元朝失去统治,四海动荡。英雄豪杰们,有的组建义军,有的保卫一方,局势混乱,不知何去何从。而真命天子奋起,他们纷纷前来归附,就如同龙行则云聚,虎啸则风生。像楚国公廖永安等人,都是勇猛之士,具备非凡的力量与才能,不是冲锋陷阵、攻破强敌,就是遭遇变故、为国捐躯,他们的忠义之举与功绩,一同闪耀于天地之间。”
张德胜的事迹详细记载于《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明太祖实录》、《名山藏·卷五十五》、《国朝献征录·卷六》等史籍中,为后人铭记这位元末明初的水师雄才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