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元:岩石学领域的探索先锋
学术成长之路
1962年8月,吴福元在安徽庐江诞生。1980年9月,他踏入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的大门,开启了求学生涯。在地质学专业进行本科学习后,于1984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此后,他继续在该校岩石学专业深造,1987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1990年10月又斩获博士学位。1990年10月至1992年11月,吴福元在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科研工作。1992年10月,他留校任教,担任长春地质学院教授。1995年10月至1996年11月,吴福元前往法国雷恩第一大学进修,汲取国际前沿知识。1999年11月,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他继续担任教授一职。2000年6月,长春科技大学等院校合并组建吉林大学,吴福元成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2003年3月,他调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于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7月,吴福元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17年4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
科研卓越成就
花岗岩研究的系统性创新
吴福元主要聚焦于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在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上,他提出诸多创新性见解。例如,他指出东北大面积花岗岩主体形成于中生代,且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控制;华北中生代花岗岩是克拉通破坏的岩石学标志。同时,构建了利用花岗岩制约印度 - 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的新方法。在区域地质过程及大陆地壳增生机制研究方面,他也成果丰硕 。
建设特色研究实验室
吴福元主持建设了以Hf同位素为特色的激光矿物微区同位素分析与研究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他积极开拓新的实验技术与方法,为岩石学研究搭建起重要的技术平台,有力推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 。
丰富的学术论著发表
截至2020年3月,依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信息,吴福元学术成果显著,在国内外主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80余篇被SCI收录,SCI引用次数高达20000余次 。他发表的论文涵盖众多研究方向,如“Wu, F.Y., Sun, D.Y., Ge, W.C., Zhang, Y.B., Grant, M.L., Wilde, S.A., Jahn, B.M., 2011. Geochronology of the Phanerozoic granit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J. Asian Earth Sci”等,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
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截至2020年3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信息,吴福元主持了多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等的项目研究。2003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
投身科学考察
2023年9月,吴福元参与卓奥友峰科考,并担任稀有金属资源分队队长,深入实地开展研究工作,为获取第一手科研资料贡献力量 。
人才培育贡献
举办学术讲座
2016年4月,应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和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邀请,吴福元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举办《关于蛇绿岩、花岗岩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专题学术报告会 。2018年12月17日,他在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做题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学术报告,分享研究成果,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
传播教育理念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2016年3月11日,吴福元来到雁栖湖校区教二327,以座谈会形式与学生交流。他对学生提出几点期望:研一阶段要完成从大学到研究生的转变,提升学习能力;要有明确且热爱、不功利的目标;学习科研要勤奋,排除干扰与诱惑,专注投入;要处理好同学和导师的关系,同学间互帮互助,与导师多沟通;科研离不开读书,需逐句钻研,而非简单浏览消遣。他希望学生做到这些,以体验攀登科学高峰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