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琦:明初禅宗巨匠的传奇人生
梵琦,这位在佛教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于1296年诞生,俗家姓朱。他字楚石,又字昙耀,晚年自号西斋老人,籍贯为浙江象山。
梵琦的佛门之路始于9岁,当时他在海盐县天宁永祚禅寺出家,跟随衲翁谟师学习经典。随后,他前往湖州崇恩寺,投奔族祖晋翁询师。16岁时,梵琦赶赴杭州昭庆寺受戒。此后,他广泛研读各类经典,学业突飞猛进。元英宗在位时,下诏书写金字《大藏经》,梵琦凭借出色的书法入选,得以进京。
泰定年间(1324年至1327年),梵琦奉宣政院之命,前往当湖福臻院传法,之后成为永祚寺的住持。他得到元叟行端的认可,是大慧宗杲的第五代传人,属于南岳怀让下的第24世。1347年,即至正七年,梵琦获朝廷钦赐“佛日普照慧辨禅师”的称号。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皇帝下诏选拔江南十余名大德高僧,在蒋山禅寺举办盛大法会,梵琦受邀升座说法。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梵琦先后六次担任道场住持,大力弘扬禅宗,被尊称为“明初第一流宗师”。他著有《楚石梵琦禅师语录》《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等作品。
传奇成长,终得开悟
梵琦的出生便颇具传奇色彩。其母张氏在怀胎时,梦到红日坠入怀中,随后生下梵琦。尚在襁褓中的梵琦,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化缘的异僧。异僧抚摸着梵琦的头顶,预言道:“此子乃佛日,日后必能振兴佛法。”因此,父母为他取小字昙曜。梵琦四岁时,遭遇父母双亡的变故,由亲戚抚养长大。七岁时,他展现出非凡的聪慧,读书能够一目十行,远近之人皆称其为神童。九岁时,梵琦离开世俗,在天宁永祚寺出家,跟随讷翁谟禅师钻研经论。不久后,他前往湖州崇恩寺,师从晋翁询禅师,晋翁询禅师是他俗家的族叔,与魏公赵孟頫交往密切。赵孟頫见到梵琦后,十分赏识,出资为他购置了僧牒,助他正式剃度。十六岁时,梵琦在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后来,晋翁询禅师迁至道场寺,梵琦也一同前往,起初担任侍者,不久后负责管理藏经阁。
一天,梵琦阅读《楞严经》,读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一句时,心中突然有所领悟。自那以后,他再阅读各类书籍,书中义理自然明了,文句也能轻松理解,无需他人教授。然而,梵琦深知自己虽饱读经论,但未经过真正的修行锤炼,难以摆脱尘世束缚、获得解脱。于是,他暂时放下经论学习,前往径山,参拜元叟行端禅师。
初次拜见元叟禅师时,梵琦问道:“言发非声,色前非物,这其中的深意是什么?”元叟禅师反问道:“言发非声,色前非物,快说!快说!”梵琦刚要思考作答,元叟禅师突然大声一喝。这一喝让梵琦惊愕不已,连连后退。此后,诸多疑惑在他心中涌现,胸中仿佛压着巨石,日夜不得安宁。恰逢元英宗诏选僧人进京,用金粉书写大藏经,梵琦因书法精湛且颇具名望,被选中前往燕京,住在万宝坊,这里离崇天门很近。一天夜里,梵琦睡醒准备写经,突然听到西城楼的鼓声震动,刹那间,他豁然开悟,汗水如雨般落下,拍着几案大笑道:“径山的奥秘,今日被我掌握了!”随即作偈:“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这一年,梵琦二十九岁,正值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
弘法生涯,德被四方
开悟后的同年,梵琦南归,再次登上径山。元叟禅师见梵琦气象非凡,欣喜地说:“西来佛法的精妙旨意,你已领悟了!”于是让梵琦担任首座和尚,往来参禅请教的人,大多由梵琦禅师甄别解答。1324年冬天,梵琦奉宣政院之命,在海盐福臻寺出任住持,传承元叟行端禅师的法脉。1328年,元文宗天历元年,梵琦移驻天宁永祚寺,在那里,他主持修建了一座高达二百四十余尺的七级佛塔。此后,梵琦还先后住持过杭州凤山大报国寺,以及嘉兴本觉寺、光孝寺、报恩寺。晚年,梵琦隐居于天宁永祚寺西斋,自号西斋主人。
1368年,大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诏令江南高僧大德,在蒋山为阵亡将士举行追荐大法会,梵琦奉命升座说法,皇帝听后十分欢喜。次年三月,朱元璋再次诏令梵琦在蒋山说法,并赐予内府白金。1370年秋,朱元璋因鬼神之理深奥难测,召集十六位精通三藏的大德进京咨询,梵琦与梦堂噩禅师也在其中。在京城,梵琦依据经论,对朱元璋的问题逐一详细剖析解答,并整理成书。书稿刚完成,梵琦便准备示寂。他沐浴更衣后,跏趺而坐,写下一偈:“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写完后,他告诉梦堂禅师:“师兄,我要走了。”梦堂禅师问:“去哪里?”梵琦答:“西方去。”梦堂禅师又问:“西方有佛,东方无佛吗?”梵琦听后,大声一喝,随即圆寂。此时正是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梵琦享年七十五岁。
著述等身,诗禅双绝
梵琦禅师一生著述颇丰,有《六会语录》《净土诗》《北游集》《凤山集》《西斋集》《和天台三圣诗》《永明山居诗》等。他认为,参禅的关键在于摆脱分别心,忘却知识见解,去除杂念。“就像坐禅,必须先去除自己的杂念才行。如果不去除杂念,白白坐着又有什么用呢?那么,什么是杂念?一切没有领悟透彻的,念头的生起与熄灭,都是杂念。去除杂念,就与佛祖没有差别了。”此外,梵琦虽从禅宗入门,最终却归心净土,这也顺应了当时佛教界的总体趋势。他的净土诗造诣极高,比如:
其一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华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明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其二
一寸光阴一雨金,劝君念佛早回心。
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得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彻,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其三 晓过西湖
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廓,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梵琦禅师凭借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卓越的佛法造诣和丰富的著述,在佛教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与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