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汝运,1918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松江区,是我国杰出的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药物化学领域耕耘数十载,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热爱、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我国新药研发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0年4月21日,嵇汝运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
人物生平
1918年4月24日,嵇汝运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松江),自小聪敏,勤奋好学。
1934年,从江苏省松江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江苏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
1937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
1937年—1941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并获得理学士学位。
1941年—1946年,担任航空委员会成都电信器材修造厂代理股长,从事电化学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
1946年—1947年,担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技士,从事油脂化学试验工作。
1947年,考取留美公费实习生,先在美国NOPCO化学公司的试验室实习,学习从油脂制取维生素及分析工作,半年后,他通过中英庚款基金会留英的全国统考,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转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主修生物化学。
1947年—1950年,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1953年,担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药理系研究员,在神经系统药物研究领域进行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
1953年—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6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4年,因年龄关系退出所领导岗位后,仍担任“量子化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课题组组长。
2010年5月15日9时2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嵇汝运出生于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自幼便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在求学阶段,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 。1937年,嵇汝运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 。彼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不安,但这并未阻挡他追求知识的脚步 。在中央大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化学知识,尽管学习条件艰苦,时常面临空袭威胁,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业的高度专注 。他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讨论,与同学们热烈探讨化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1941年,嵇汝运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央大学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 。
毕业后,嵇汝运先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职 。在工作期间,他接触到了实际的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然而,他深知自身知识储备仍需进一步提升,于是在1947年,他毅然决定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 。在英国留学期间,嵇汝运全身心投入到药物化学的研究中 。他师从著名药物化学家,参与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深入学习了药物化学领域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导师和同行的高度认可,于1950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
获得博士学位后,嵇汝运怀着对祖国的深厚眷恋和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毅然选择回国 。他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 。当时,我国的药物研发事业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科研设备落后、基础研究薄弱等 。但嵇汝运毫不退缩,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国外积累的先进经验,迅速投入到新药研发的工作中 。在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方面,嵇汝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血吸虫病曾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流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嵇汝运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 。他们从基础研究入手,深入研究血吸虫的生理特性和生活史,寻找药物作用的靶点 。通过对大量化合物的筛选和结构修饰,嵇汝运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多个具有抗血吸虫活性的药物 。其中,酒石酸锑钾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 。嵇汝运经过深入研究,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成功研制出了毒性较低、疗效更好的锑 - 273 。这一成果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我国抗击血吸虫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
在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方面,嵇汝运同样成果丰硕 。他致力于寻找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新型药物 。通过对药物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他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潜在神经活性的化合物 。在研究过程中,他运用先进的药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精确调控,以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研制出了治疗震颤麻痹的药物左旋多巴 。左旋多巴的问世,为震颤麻痹患者带来了福音,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他还在抗精神病药物、镇痛药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为我国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
嵇汝运十分重视药物化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他认为,药物化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实际应用,要为解决临床问题服务 。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从临床需求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他积极与临床医生合作,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需求,将临床反馈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他还注重培养科研人才,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药物化学人才 。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他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药物化学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我国新药研发事业的中坚力量 。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嵇汝运也做出了积极努力 。他深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药物,才能真正造福人民 。因此,他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他与企业合作,将自己团队研发的药物推向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他克服了诸多困难,如药物生产工艺的优化、质量控制等 。通过他的努力,一些新药得以顺利投产,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嵇汝运在学术领域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 。他曾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在学会中积极推动药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他组织开展了多次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为我国药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他还担任了《药学学报》《中国药物化学杂志》等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认真审阅每一篇投稿论文,为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付出了辛勤努力 。他积极参与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划,为提升我国药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
嵇汝运在科研生涯中获得了众多荣誉 。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他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国际药物化学领域也享有盛誉 。他的成就不仅为我国新药研发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在国际科研舞台上赢得了荣誉 。
嵇汝运的一生,是为我国药物化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在药物研发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他的科研成果挽救了无数生命,改善了众多患者的生活质量 。他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成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他为我国药物化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国科研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