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明代政坛的传奇首辅
徐阶,这位在明代中期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九月二十日,出生在浙江宣平县衙,彼时他的父亲徐黼正担任宣平县丞。徐阶的人生自一开始,便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此后也在明代的政治舞台上,演绎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
早年磨砺,崭露头角
徐阶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正德二年(1507年),父亲徐黼任满归乡,年幼的徐阶随父途经括苍岭时,遭遇意外,不慎坠入岭下。幸运的是,他的衣服挂在了树上,才得以从容下树,脱离险境。这段经历,或许在年幼的徐阶心中种下了坚韧的种子。正德六年(1511年),徐阶又随父前往江西宁都,四年后,返回华亭,开始攻习举业。正德十二年(1517年),徐阶考中秀才,进入华亭县学。然而,两年后的应天乡试,他遭遇失利。但挫折并未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进取的决心。
正德十五年(1520年),对徐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王阳明的弟子聂豹出任华亭知县,独具慧眼的聂豹发现徐阶是可造之材。在测试徐阶的文章后,聂豹称赞他是“国器”,并在公务之余,向徐阶传授圣贤之学。得遇良师的徐阶自此发愤图强,立志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优异成绩。嘉靖元年(1522年),他在应天乡试中以第七名的佳绩考中举人。次年三月,徐阶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并在殿试中以一甲第三名(探花)进士及第。及第后,他按惯例入谒阁臣,首辅杨廷和对他相当赏识,预言其未来名位不可限量。随后,徐阶获授翰林院编修,衣锦还乡迎娶沈仲恒。
宦海沉浮,砥砺前行
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徐阶北上任职,然而行至徐州时,传来父亲去世的噩耗,他不得不返乡丁忧。三年后,徐阶服阕,回到翰林院编修任上,参与修订《大明会典》《祀仪成典》等书籍,展现出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嘉靖九年(1530年),一场关于文庙祀典的讨论,让徐阶的仕途遭遇重大挫折。内阁首辅张璁主张对文庙祀典进行改革,将孔子像改为木制神主、更改封号等。徐阶对此颇为不满,上疏力陈孔子之号不必去者三,不可去者五,坚决反对张璁之说。朝堂之上,徐阶与张璁正色力辩。但张璁因大礼议受世宗器重,世宗偏袒张璁,徐阶被贬为福建延平府推官,据说世宗还在南京国子监的柱子上写下“徐阶小人,永不叙用”八字。这次挫折,让徐阶深刻反思,此后他逐渐培养起稳健的政风,为人处世更加谨慎。
嘉靖十年(1531年)四月,徐阶抵达延平,七月便代理知府事务。在任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不仅认真审理民间诉讼,还以礼义教化百姓。他毁淫祠,创社学,亲写宋儒箴铭作为里塾蒙训,致力于提升当地的文化风气。同时,改革输银法,减少胥吏舞弊的机会,减轻百姓负担。十二月,他亲率乡兵,平定尤溪盗贼,保障了一方平安。
此后,徐阶的仕途逐渐好转。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调任湖广黄州府同知,途中又改任浙江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改按江西按察司副使,仍提督学政。在这期间,阁臣夏言的家族子弟希望通过徐阶得到提拔,徐阶秉持公正,并未应允,因此招致夏言的不满。
嘉靖十八年(1539年),张璁去世,徐阶仕途的绊脚石消失。恰逢世宗为太子朱载壡选拔僚属,尽管夏言不欲徐阶中选,但在言官奏请下,人事权归入吏部,徐阶最终被召回京师,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读。然而,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月,母亲顾氏去世,徐阶再次返乡丁忧。
丁忧结束后,徐阶的仕途迎来上升期。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二月,升任国子监祭酒;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十一月,升任礼部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闰正月,改任吏部右侍郎。在吏部任职期间,他在大堂书写戒语,时刻警醒自己要尽职尽责,廉洁奉公。十二月,迁吏部左侍郎,因工作勤勉、能力出众,尤其得到吏部尚书熊浃的器重,名声远扬。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月,徐阶兼掌翰林院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被擢为礼部尚书,仍兼掌翰林院。刚上任,便面临太子朱载壡行冠礼及夭折等事。四月,徐阶请求建储,世宗不满,将其疏留中不发。但世宗也注意到徐阶办事勤快,且其所撰青词让自己满意,于是命徐阶入直西苑无逸殿,赐饭食及飞鱼服,恩宠渐盛。然而,吏部尚书空缺时,廷推徐阶出任,却遭到世宗呵斥。与此同时,徐阶之子徐璠在应天乡试中请人代笔事发,徐阶请求辞职,被世宗挽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徐阶和陆炳施药于朝天等三宫,并加太子太保衔。八月,蒙古俺答入塞,逼近京师,史称庚戌之变。世宗召集重臣问计,严嵩认为俺答“不足为患”,徐阶则主张认真防御。他提出缓兵之计,暂时答应俺答求贡,要求其先退出塞外,同时等候四方援兵,并请求世宗上朝以提振民心士气,均得到世宗首肯。在此期间,徐阶上了多道奏疏,对京师防守进行详细规划,并请求亲自巡视。他的积极作为与严嵩的碌碌无为形成鲜明对比,也因此招致严嵩忌恨。此后,徐阶因反对世宗祧明仁宗及升祔孝烈皇后,触怒世宗,世宗杖责其支持者以示警告。而且在庄敬太子朱载壡死后,徐阶多次上疏请立太子,均未得到世宗允许。严嵩趁机进谗言,徐阶感到处境危险,于是加紧巴结严嵩,订下儿女亲家,同时更加注重青词写作,在众人的帮助下,终于转危为安。
入阁辅政,隐忍待时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月,世宗钦点徐阶入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八月,大将军仇鸾病死,徐阶密疏弹劾其通虏误国之状,世宗命陆炳密访,得其实情,下令追戮仇鸾,枭示九边。此举不仅打击了奸臣,也让严嵩重新获得世宗信任,得以重新入直西苑,徐、严关系暂时缓和。
当时,严嵩专权,引发众多朝臣不满,弹劾之声不断,但上疏者往往下场凄惨。徐阶则暗中援救这些忠良之士,如沈束、王宗茂、赵锦等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刑部员外郎杨继盛对严嵩发起最猛烈的弹劾,疏中也提及徐阶作为次辅听命严嵩之事。严嵩抓住疏中涉及皇子的语句,挑动世宗之怒。陆炳奉命调查,徐阶巧妙周旋,试图保护皇子和相关人员,但两年后杨继盛还是被处死。杨继盛是徐阶担任国子监祭酒时的监生,徐阶回护其他严嵩政敌的行为,也让严嵩对他更加怀疑。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八月,徐阶因万寿节推恩而加太子太傅衔,进武英殿大学士。此时江南倭患严重,世宗常就倭寇问题咨询徐阶。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刑科给事中吴时来、刑部主事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纳贿误国,三人分别是徐阶门生和同乡,严嵩怀疑是徐阶主使,但拷问无果。徐阶为求自保,继续对严嵩隐忍,回家称病不出,闭门谢客,以更“恭谨”的态度创作青词。翌年,徐阶上疏称严嵩“年登八十,本朝阁臣实未尝有,请加优礼”,得到世宗批准。此后,徐阶获加太子太师衔,世宗对他的倚重逐渐超过严嵩。
位居首揆,拨乱反正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万寿宫发生火灾,世宗移驾他处。严嵩提议移驾南城,因南城是明英宗被幽居之地,世宗十分忌讳,由此厌恶严嵩。徐阶则提议用建三大殿的剩余木材重建万寿宫,并推荐雷礼负责工程。世宗大喜,命徐阶之子徐璠监督工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月二十五日,万寿宫建成,徐阶升少师,其子也得到升迁,严嵩仅增加禄米。五月,御史邹应龙劾奏严世蕃倚仗父势,受贿弄权,严嵩被勒令致仕,严世蕃下狱后被处死,徐阶成为内阁首辅。
成为首辅后,徐阶在朝房直庐的墙壁上写下“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力图扭转严嵩专权时期的不正之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八月,徐阶进为建极殿大学士。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内阁只剩徐阶一人,他屡次请求增补阁臣,世宗起初不允,后终于同意。四月,严讷、李春芳入阁。十月,海瑞上《治安疏》,批判世宗,也讥讽了徐阶。世宗震怒,欲杀海瑞,徐阶劝谏,海瑞才得以保命。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高拱与郭朴入阁,高拱与徐阶意见常相左。十月,世宗病重,给事中胡应嘉上疏弹劾高拱,高拱怀疑是徐阶主使,两人嫌隙加深。十二月十四日,世宗驾崩,徐阶让裕王入宫主丧,与门生张居正起草世宗遗诏,内容包括停止斋醮、土木等劳民伤财之事,为因“大礼议”及言事得罪的诸臣平反。这道遗诏公开后,朝野庆贺。此外,他还起草了裕王的登极诏,助力政局平稳过渡。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载坖登基,改元隆庆,即明穆宗。
徐阶起草遗诏瞒着同僚高拱、郭朴,引起高拱不满,高拱联合郭朴对徐阶发起攻势。起初高拱想攻击徐阶矫诏,未得到言官响应。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高拱、郭朴报复胡应嘉,徐阶起初同意,但言官伸救,徐阶便拟了两道旨意,穆宗批准外贬。五月,高拱门人齐康上疏弹劾徐阶贪污不忠,穆宗切责齐康,令徐阶安心视事。徐阶辩解并请求致仕,穆宗不允。言官纷纷弹劾齐康,海瑞也上疏为徐阶辩护,穆宗重责齐康,将其贬官。高拱迫于压力,上疏辞职,得到批准。
晚年波折,终得安宁
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徐阶以历一品俸再满九年为由,上疏请求致仕,穆宗不允。此后,徐阶多次上疏乞求致仕,穆宗均未同意。七月,户科左给事中张齐弹劾徐阶,穆宗斥其肆意诋诬首辅,将其调外任用。徐阶两次上疏乞休后,穆宗终于批准他致仕。据说此次批准是与徐阶有隙且受过高拱贿赂的宦官李芳在幕后发挥了作用。九月初四日,徐阶回到华亭。
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徐阶患上足疾,从此谢客不出。六月,海瑞出任应天巡抚,锐意整顿苏松钱粮赋役,勒令豪门退田。徐阶家族在当地占田众多,饱受诉讼骚扰,虽理解海瑞初衷,但也深感痛苦。翌年三月,海瑞因结怨权贵遭弹劾,徐家才免于被骚扰。
另一方面,高拱在徐阶致仕五个月后复出入阁,虽表面表示放弃恩怨,但实际上并未放过徐阶。他连上两疏,指责徐阶“欺谤先帝,假托诏旨”,欲置其于死地。穆宗并未处置徐阶。隆庆五年(1571年),高拱利用孙克弘之狱打击徐阶。华亭有人举报徐家诓骗延误转运颜料银事等,徐家派孙克弘家仆劝阻,孙克弘被骗。事情败露后,孙克弘下狱,徐家也被牵连。高拱一派的言官指控徐家布行“钻刺打点,希图起用”。之后,高拱安排蔡国熙出任苏松兵备副使,扩大事态,徐阶长子徐璠、次子徐琨充军戍边,少子徐瑛削籍为民,田产没官,门庐被焚,徐阶致书高拱求情,言辞悲哀。隆庆六年(1572年)四月,蔡国熙调任山西督学,五月穆宗崩,六月高拱罢,徐家之祸才得以解除,徐阶终于过上平静的晚年生活。
万历十年(1582年)四月,首辅张居正请求存问徐阶,予以优礼,明神宗派礼部行人司行人涂时相存问,赐银、蟒衣等。万历十一年(1583年)闰二月二十六日,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四月十八日,死讯传至京师,神宗赐祭九坛,复加四坛,赠太师,赐谥号“文贞”。
徐阶的一生,历经明代中期的风云变幻,在宦海沉浮中,他以坚韧、智慧和谋略,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在关键时刻拨乱反正,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晚年遭遇波折,但他的功绩和传奇经历,依然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徐阶:明代政坛的多面形象与深远影响
徐阶,作为明代中期的关键政治人物,在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表现,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探讨。
政治成就与局限
徐阶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卓越的谋略与手段。嘉靖末年,扳倒权倾一时的严嵩,堪称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大壮举。严嵩专权期间,朝廷政治黑暗,腐败丛生。徐阶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隐忍,不动声色地布局。他深知严嵩的势力盘根错节,不可贸然行事,故而在表面上对严嵩毕恭毕敬,甚至不惜订下儿女亲家,以消除严嵩的戒心。暗中却在等待时机,收集严嵩父子不法行为的证据,最终借御史邹应龙弹劾严世蕃之机,成功将严嵩拉下马,为朝廷清除了一大祸害。
主政之后,徐阶提出“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的政治理念,试图重振朝纲。特别是在嘉靖、隆庆交替之际,他起草的遗诏意义重大。遗诏中明确“凡斋醮、土木、珠宝、织作悉罢;大礼、大狱、言事得罪诸臣悉牵复之”。这一举措可谓顺应民心,拨乱反正。长期以来,嘉靖帝沉迷于斋醮,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官员们也敢怒不敢言。大礼议事件更是让许多忠正之士蒙冤受屈。徐阶的遗诏,让朝野上下看到了政治清明的希望,“朝野号恸感激”,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到了积极且关键的作用。
在处理具体政务时,徐阶也展现出了“持正应变”的为政作风。南京振武营士兵屡次哗变,严重影响地方稳定。徐阶深知此事棘手,振武营士兵长期骄纵,且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他考虑到孝陵的特殊地位,投鼠忌器,不敢贸然行动。经过深思熟虑,他先令操江都御史唐继禄督江防兵驻孝陵旁,以此稳定局势,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然后,再慢慢让兵部将振武营士兵分散,通过这种迂回的策略,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
又有一群小宦官在午门公然殴打御史,这一行为严重破坏了朝廷的秩序和威严。都御史王廷准备弹劾,徐阶则展现出了他的谨慎与老到。他提醒王廷,在弹劾之前要先知道为首者的名字,否则可能会被反诬。之后,徐阶派人好言好语疏通大太监,获取了聚众打人的为首者的名字,王廷这才上疏弹劾,使得这群宦官得到了应有的惩治。
然而,进入隆庆朝后,面对新的政治局势,徐阶却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嘉靖中期以来,明朝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政治危机,有识之士迫切要求整顿改革、振兴朝政。各种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但徐阶此时仍局限于在《遗诏》中提出的恢复祖宗成法的老套办法来应对。他致仕前所上的奏疏,大多是“致君尧舜上”的旧套内容,向穆宗所谏之言也多为宫禁私事,关注的更多是自身如何保位固宠,而对于改革原有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却只字未提。在隆庆前期,徐阶一直奉行救弊补偏、恢复旧制的政治纲领,这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也使得他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失去了优势。
思想领域的作为与争议
徐阶是心学家聂豹的弟子,他对阳明心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被贬至延平后,他著《学则》一书作为讲章,广招门徒,大力宣扬阳明心学。在督学江西时,他特意在南昌建“仰止祠”,专门用来祭祀王阳明。入阁之后,更是大力倡导讲学活动,使得讲学之风极盛一时。他亲自主持讲学,并一再邀请各地来京朝觐官员和朝廷各衙门官吏听讲,规模较大的讲学活动有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象所的讲学以及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灵济宫的讲学。在他的影响下,巡抚江南的官员纷纷修建书院,召集儒生讲学,以此迎合徐阶。
然而,徐阶倡导的讲学活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有观点认为,他的这一行为助长了官场上追逐功名利禄的腐败之风。许多人借讲学的名义,实则“把持郡邑,需索金钱”,将讲学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同时,这也使得阳明心学陷入了谈虚论玄的境地,偏离了其原本的思想内涵。张居正目睹这些乱象后,当政时大毁书院,旨在刹住徐阶所倡导的这种不良讲学之风。
历史评价的多元视角
后世对徐阶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李诩认为徐阶在嘉隆之际有一定功绩,可与杨廷和相媲美,只是其使用权术,收揽人心,让有识之士感到遗憾,但总体而言,他仍属于救时之相。支大纶则认为徐阶在嘉靖朝时碌碌无为,到穆宗朝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才稍合公论,他与严嵩之间的争斗,不过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高拱则像是那个拿着弹弓的人。沈德符通过徐阶的《谕对录》,发现其中存在迎合嘉靖帝的内容,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如建储大典,徐阶不敢直言进谏,多有依违。但钱谦益却称赞徐阶在严嵩骄汰之时,能以精敏自持,表面附和严嵩,实则暗中倾轧,严嵩倒台后,又尽反其秕政,最终成为名相。谈迁指出徐阶当国时,喜欢结交言路,但对前朝遗直之士心怀偏见,利用朝廷优老之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黄宗羲认为徐阶扳倒严嵩虽有功于天下,但行事纯以机巧权术,其立朝大节缺乏儒者气象,陷入霸术而不自知。张廷玉对徐阶的评价较为全面,既肯定他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对嘉、隆之政多有匡救,又指出他有时委曲求全,但总体不失大节,虽用智数,但仍不失其正。张佩纶则提及严世蕃之狱因徐阶才得以完结,但徐阶子弟在乡里横行,其本人也因一些事情与严世蕃凭藉父荫的行为无甚区别,福祸皆有因果。蔡东藩认为徐阶使诈不亚于严嵩,但后人多誉阶毁嵩,是因为徐阶之诈是为了黜嵩,因地而施,诈亦成名。韦庆远指出徐阶以忍耐和谋略扳倒严嵩,在嘉靖末期处理好各方关系,改变嘉靖的荒唐做法,收到较好效果,被目为“良相”,但进入隆庆时期,他无法顺应时代改革潮流,最终被挤出内阁。
轶事典故展现人格侧面
徐阶的轶事典故众多,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的人格特点。关于他“文星下凡”的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他天赋和未来成就的期待。他幼年时在古刹读书,鬼魅不侵,以及与父亲的对答、应考时的对联应对,都显示出他的聪慧过人。
督学浙江时,徐阶阅卷发现士子用典生僻,批为“杜撰”,后士子指出典出《扬子法言》,徐阶能坦然承认自己读书不足,并向士子作揖致谢,将其改置一等,这一行为展现了他不耻下问、知错能改的胸怀。
告老回乡后,面对亲戚故旧中有人偷取酒席上的金杯,徐阶明知却佯装不知,当偷杯之人帽子连同金杯掉落时,他还转身让下人将杯子放回其帽中,体现了他的宽厚与善良。
致仕后,因应天退田、孙克弘案等饱受官司困扰,同乡张瑞送他“忍”字,他回赠“忘”字,这一细节则反映出他在面对困境时的一种人生态度。
人际关系与家族脉络
徐阶的家族脉络清晰,先辈中,祖父徐礼、祖母黄氏,父亲徐黼曾任宣平、宁都县丞,母亲顾氏是徐黼的第三任夫人。平辈中,有异母兄徐隆,弟弟徐陈、徐陟,徐陟官至南京刑部侍郎。妻子先后为沈仲恒和张氏。后辈中,儿子徐璠、徐琨、徐瑛均荫叙入仕,女儿徐氏嫁与光禄寺署正顾九锡。
文学创作与艺术传承
徐阶在文学创作方面成果颇丰,有诗文集《世经堂集》《世经堂续集》传世,还有《徐氏族谱》《少湖文集》《徐相公集》等作品。此外,他的书法集《徐太师文贞公宝纶阁法帖》也流传于世。他还曾编辑岳飞和费宏的文集,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扳倒严嵩事件的争议焦点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御史邹应龙弹劾严世蕃,成为严嵩下台的导火线。关于徐阶在此事件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托梦说,邹应龙梦见射高山不中,射东边之培垒楼则中,因此以严世蕃(号东楼)为突破口扳倒严嵩,《明史纪事本末》持此观点。二是避雨途听说,道士蓝道行扶乩称严嵩为奸臣、徐阶和杨博为贤臣,世宗有所心动,邹应龙在宦官家中避雨时听闻此事,便弹劾严世蕃,《国榷》《明通鉴》支持此说。三是蓝道行通报说,即蓝道行直接将扶乩结果告知邹应龙,促使其弹劾严世蕃,《嘉靖以来首辅传》《皇明永陵编年信史》等书赞同此观点。四是徐阶授意说,徐阶结交蓝道行,并将扶乩结果连夜告知邹应龙,促其弹劾严世蕃,《宪章外史续编》《皇明辅世编》《明史》持此说法。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徐阶行事稳健,交结蓝道行并告知邹应龙扶乩结果属于险招,不符合他的作风,他只需隐忍待时,无需授意邹应龙弹劾严嵩。
后世纪念与历史印记
徐阶墓位于浙江长兴东山,现为长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墓园分为墓葬区和墓庐陈列展示区。正前方有月池、祭坛和墓室,右侧是守墓墓庐、明代古井以及神道碑刻等,成为后人缅怀和研究徐阶的重要历史遗迹。在影视领域,2006年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肖竹饰演的徐阶形象,也让更多人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直观的认识。
徐阶的一生,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作为与争议,以及诸多轶事典故,都成为了后人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素材,其复杂而多面的形象,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