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正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正国
王正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像 安徽合肥庐阳区人物
王正国:战创伤医学领域的卓越领航者
生平轨迹
1935年12月12日,王正国在福建漳州呱呱坠地,其祖籍为安徽合肥。他的求学历程丰富而充满意义。4岁时,他跟随身为教师的母亲踏入小学课堂,由于年纪尚小且生性活泼好动,早期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初中阶段,王正国就读于安徽省立滁州中学,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凭借优异表现,每学期都能斩获奖学金。1948年底,王正国全家跟随外祖父暂时迁至南京。1949年,南京解放,他成功考入中央大学附中(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所学校,王正国收获颇丰,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常常激励自己向更优秀的同学看齐。

1950年冬,全国掀起抗美援朝运动热潮,身为青年团员的王正国,在征得母亲同意后,毅然报名参军,随后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医期开启学业之旅。1953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医科大学求学期间,王正国不仅系统学习了革命人生观、人类发展史等政治理论知识,还扎实掌握了全面的医学知识。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兢兢业业工作的场景,这使他在思想层面牢固树立起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1956年,王正国从中国医科大学顺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被分配至军事医学科学院外科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1964年,他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同年,他所在的野战外科研究所从北京迁至重庆,并改由第三军医大学领导。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陷入停滞,王正国却并未虚度光阴,而是抓紧时间进行德语学习以及中译英训练。1970年,基于工作需要,王正国被安排投身冲击伤研究领域。当时,面临仪器匮乏、资金短缺以及缺乏借鉴资料等重重困难,他毫不退缩,先后8次深入核爆区,2次奔赴云南前线,10余次前往化爆试验及意外事故现场,仔细观察各种爆炸物的致伤现象,积极调查、收集冲击伤的第一手资料,并开展大量动物实验,反复探索冲击波的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致力于探寻冲击伤发生的规律与机制。

1982年11月至1983年12月,王正国由世界卫生组织选派,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83年8月,他被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命为教授会成员。在美国访学期间,王正国争分夺秒、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学习知识。在回国前夕,他如期完成选定的研究课题。面对美国同事和在美亲属的热情挽留,王正国不为所动,一心只想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回国后,1984年6月,王正国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85年6月,他被批准成为中国野战外科学首位博士导师,此后,他逐渐成长为中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和交通事故伤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王正国敏锐察觉到交通事故发生频繁,伤亡人数众多,其造成的创伤在平时创伤人数中占比超过一半,但当时国内尚无专门针对此的研究机构。于是,他向上级反映情况,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建立起大型交通事故伤(撞击伤)实验室,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他积极组建相应学术团体,主持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为中国交通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94年,王正国凭借卓越的科研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他出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任。2003年,担任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4月,王正国荣获首届“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称号;9月,他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设立院士工作站,定期前往进行指导工作。2019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以座谈会形式宣布王正国的离退休命令。2025年1月5日,王正国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9岁。遵照他的遗愿及家属意愿,王正国的遗体捐献至海军军医大学,为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1月7日上午,王正国遗体捐献仪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举行 。

科研贡献
多领域深耕,奠定学术基础
王正国长期专注于创伤与野战外科学研究。自1956年起,他投身于烧伤和放射性复合伤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重心转向冲击伤和创伤弹道学领域,随后又肩负起领导交通事故伤研究的重任 。

冲击伤研究的重大突破
1970年起,王正国主持冲击伤研究项目。他多次亲赴核试验场,对核爆炸动物冲击伤展开实验观察,获取大量珍贵数据。在国际上,他首次系统阐述了冲击伤的发生机理,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撰写了“核爆炸冲击伤”的学科总结报告。此后,他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以及冲击伤的诊断、治疗和防护方法 。

针对烧冲复合伤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如输液量过多易引发肺水肿,而输液量过少又易导致休克,王正国展开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在密切监测胸部体征的前提下,补给足量液体是安全可行的。这一研究成果为挽救危重烧冲复合伤伤员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指导 。

创伤弹道学研究成果丰硕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正国与刘荫秋等人共同开展创伤弹道学实验研究。在对高速武器致伤的伤道病理形态研究中,他们取得重要发现:首次提出伤道周围肌原纤维“Z”线呈阶梯形分布,且该分布与压力波方向存在关联。同时,还发现组织损伤具有不均匀性和相嵌性特点。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们提出早期清创难以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的观点,从而为延期缝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

创新实验设备,推动冲击伤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初,王正国成功研制出系列生物激波管,一举解决了中国在实验室开展冲击伤研究面临的难题,推动冲击伤实验研究迈入全新阶段。该套设备在两个方面的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一,能够同时模拟爆炸波的正压和负压区,可较为真实地模拟核爆炸和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且模拟出的波形光滑、整齐,具备可调节性;其二,可分别模拟高原、高空或水下爆炸波,也能模拟爆炸性减压情况,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条件下的冲击伤研究。通过对冲击波杀伤效应、量效关系、安全标准及其防护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王正国在国际上首次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冲击波的致伤机制,包括血液动力学、过牵效应以及冲击波负压的作用等方面。他率先提出一套完整的冲击伤防、诊、治原则,尤其是运用灌注、铸型冷冻蚀刻、形态立体测量、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先进技术,对肺冲击伤展开创新性研究,提出肺冲击伤新的病理分类方法。同时,打破传统保守输液法的局限,创造性地总结出“足量补液加监测”的治疗原则,使肺冲击伤的临床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

开拓交通事故伤研究新领域
20世纪80年代末,王正国积极开展交通事故伤(撞击伤)研究工作。在撞击伤模型、量效关系、致伤机制、防护救治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生物撞击机的研制过程中,创造性地研发出二次锤的反弹自动装置,该装置可进行不同方式(动态、准静态)、针对不同动物、在不同速度(理论值90m/s以内,实测值42m/s以内)条件下的撞击伤实验;率先运用动态光弹性模型,对颅内应力波传播和应力分布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首次提出颅内应力集中及角加速度运动在颅内产生的剪切力可能是导致颅脑撞击伤的主要原因;系统研究准静态、动态撞击时胸内动力学响应的变化规律,首次总结出胸内压力与损伤分布之间存在线性对应关系,并提出高速牵张变形致心脏破裂的新观点;从血管通透性调控、炎性损伤、离子通道变化等多个角度,系统研究撞击伤后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机制 。

搭建科研平台,促进学科发展
王正国领导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撞击伤(交通事故伤)实验室,该实验室能够模拟高达300km/h车速导致的损伤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领导开展了撞击伤发生机理和量效关系的研究工作 。1998年,王正国牵头成立了国际上唯一的综合性专业化交通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涵盖生物力学、撞击伤、流行病学、交通心理学、交通防护与治疗等多个领域 。

学术著作与科研项目成果斐然
截至2015年2月,王正国学术成果丰硕,已编著、主编专著29部,参编10余部 。截至2015年11月,他主持了军队“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数十项重点攻关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99年,他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

众多科研奖项见证卓越成就
截至2015年2月,王正国科研成就获得广泛认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6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他还曾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199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2年,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2009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 。王正国凭借在战创伤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成为该领域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人物 。 
上一篇:王广厚下一篇:吴福元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国务院原副总理
湖北省委书记
纵横家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落马官员
浙江省委原书记
开国上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川省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北省委原书记
杰出作家
成就斐然的无党派人士
埃及最高宪法法院前副院长
京剧荀派艺术家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肃宁县人物
中国核潜艇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