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西(1907年7月7日—1991年12月9日),河南荥阳人,地质学家,地质博物馆学家,地质学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高振西193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40年—1944年任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技正;1950年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全国地质陈列馆馆长;1959年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1960年任中国地质博物馆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1991年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1991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高振西早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建立了中国“北方震旦系标准剖面”;后期致力于地质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和领导全国性地质博物馆的扩建工作等。
# 高振西: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者
高振西,这位在中国地质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出人物,用一生的不懈探索与坚守,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求学与工作经历:逐梦地质之路
1907年7月7日,高振西出生于河南荥阳。1917年,他进入汜水县高等小学堂学习,开启了求知之旅。1920 - 1924年,就读于开封市河南省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考入私立青岛大学预科。1925年,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理学院预科,1927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自此与地质学科结下不解之缘。1931年,高振西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次年至1937年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助教。
1937 - 1949年,高振西先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担任调查员、技士、技正。1940 - 1944年,借调至福建省建设厅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正。1946年,他前往湖北南部及武汉调查地质矿产。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高振西出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全国地质陈列馆馆长;1952年,任地质部全国地质陈列馆馆长;1956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1959年,担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1960年,兼任中国地质博物馆总工程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 - 1991年,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12月9日,高振西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科研成就:探索地质奥秘
科研综述
高振西早年便投身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足迹遍布北京、福建、广西、湖北、浙江、南京等地区,深入研究锰、铁、金、煤、铝和萤石等矿产及其成因、成矿规律。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北平以东开展地质调查,对假整合于含三叶虫化石的寒武系之下、不整合于泰山系古老变质岩之上、厚逾万米的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岩系进行系统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国北方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这一成果为中国地质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福建永春、德华等地,他对当地地质矿产进行剖析,构建了从 前古生代变质岩系到第四纪松散沉积的地层系统。1952年,他筹建成立了地质部地质陈列馆南京分馆;1953年,主持筹建中国地质博物馆。此外,高振西还积极致力于创建中国地质科普组织,大力开展地质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活动,推动地质科学走进大众视野。
学术论著
高振西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发表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论文。1934年,他发表论文《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的初步研究(英文版)》;1942年,发表论文《福建之山脉水系及海岸》;1950年,发表《试论中国湖相白垩纪地层与石油的生成》;1957年,发表《北京近区新构造的几种证据》 。此外,他还发表了《湖南之造山运动》《震旦纪大地槽及其在联合古陆中指位置》《南京“中央地质吊查所”最近的野外工作概况》等多篇学术论文,为地质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参考。
学术交流
高振西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1950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南京区年会;1959年,出席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60年5月,主持第一届全国地质博物馆工作会议;1964年11月,参与福建省地质学会学术活动;1975年,参加前寒武纪底层座谈会;1976年6月,出席华北地区震旦亚界地层座谈会;1982年,参加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1990年10月,参与第15届国际地质科学史学术讨论会。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也让高振西的学术观点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交流与传播。
## 人才培养:培育地质栋梁
1950年,高振西在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讲授《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地质科学的大门。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批地质学界的学子茁壮成长,不少人后来成为专家教授,如《地球》杂志原编审王国方研究员等。高振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中国地质事业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1980年,高振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一荣誉是对他一生在地质科学领域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他的科研精神、学术成就和育人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在探索地球奥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