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余庆(745-820年),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唐朝宰相,太子舍人郑慈明的儿子。
出身于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大历年间,进士及第,进入严震幕府,历任山南西道从事、殿中侍御史、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外贬郴州司马。
永贞元年(805年),授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再次拜相,得罪权臣,出任太子宾客,历任国子祭酒、河南尹、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山南西道节度使、太子少师、左仆射、凤翔陇右节度使、司空,册封荥阳郡公。
元和十五年(820年),进位司徒,卒于任上追赠太保,谥号为贞。
# 郑余庆:清廉守正的两朝贤相
郑余庆一生历经四朝,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以勤奋好学、清廉俭朴、熟谙典章著称,其人生轨迹贯穿了从初入仕途到位居宰辅,再到晚年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全过程。
## 早年苦学,初涉仕途
郑余庆年少时便勤奋向学,擅长文章写作,于大历年间成功考中进士。建中四年(783年),他受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征辟,担任节度从事,后逐步升迁至殿中侍御史。然而,因父亲去世,他依制辞去官职守丧。
## 累官拜相,宦海沉浮
贞元元年(785年),郑余庆被召回朝廷,先后任职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并入选翰林学士。贞元十三年(797年),他改任工部侍郎,同时主持吏部选官事务。当时,朝廷组织三司会审僧人出家案,对于小吏诸葛述参与审案一事,朝臣多有异议,郑余庆上疏力辩,其见解得到众人称赞。
贞元十四年(798年),郑余庆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与度支使于䪹关系密切,对其奏请多予支持,不料于䪹不久获罪被贬。加之赈灾物资发放给禁军的消息被中书省官吏泄露,郑余庆受牵连,被贬为郴州司马。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后,征召郑余庆为尚书左丞。同年八月,唐宪宗继位,又将他擢升为同平章事。彼时,中书主书滑涣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相互勾结,宰相杜佑、郑絪都对他们采取姑息态度,唯有郑余庆在议事时当众斥责滑涣。元和元年(806年),郑余庆被免去宰相之职,贬为太子宾客。八月,滑涣贪腐之事败露被赐死,唐宪宗听闻郑余庆斥责滑涣之举,对他颇为敬重,改任其为国子祭酒,后又任命为河南尹 。
## 历居要职,德高望重
郑余庆两次拜相,虽遭罢免但均非因重大过错,其清廉节俭的品德深受时人赞誉。他辗转于中央与地方多个重要职位,威望极高,评议朝政得失时,所言常成为众人遵循的准则。元和三年(808年),他代理兵部尚书,并兼任东都留守。
元和六年(811年),郑余庆正式出任兵部尚书,还为病逝的太子李宁撰写《惠昭太子哀册》。当时,医工崔环由淮南小将破格升任黄州司马,郑余庆认为诸道散将不应无故获授五品正员官,且当时并无空缺职位,于是封还敕令,因此被改任为太子少傅(虚职),并兼任太常寺卿。
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被任命为检校右仆射,兼任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加授他为太子少师。此时年逾七旬的郑余庆认为自己已到退休年龄,上表请求致仕,却未获批准。
元和十三年(818年),郑余庆改任尚书左仆射,因熟悉典章制度,被任命为详定使。他启用韩愈、李程为副使,崔郾、陈佩、杨嗣复、庾敬休为判官,对朝廷仪制和吉凶五礼进行修订。不久后,又改任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 。
## 晚年献力,泽被后世
元和十四年(819年),郑余庆兼任太子少师、检校司空,获赐荥阳郡公爵位,并担任国子祭酒。他看到太学荒废已久、生员不足,便上奏朝廷,提议用文官俸禄修缮两京国子监。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突然离世,唐穆宗继位。因郑余庆曾是唐穆宗在东宫时的属官,得以进位检校司徒,备受荣宠。同年十一月,郑余庆病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太保,谥号“贞” 。
## 轶事传名,风范长存
郑余庆通晓《六经》,奏对时常常引用古语。夏绥留后杨惠琳违抗朝廷诏令,众多宰臣主张用兵,郑余庆上表皇帝时引用“仰给县官”“介马万蹄”等词汇,令百官困惑不解,时人评价他虽博古通今,却有时不合时宜。
他与堂叔郑絪曾同朝为相,都居住在昭国坊,郑絪府邸在坊南,郑余庆府邸在坊北,时人因此称郑絪为“南郑相”,郑余庆为“北郑相” 。
郑余庆生活清廉俭朴。一次,他邀请亲近官员赴宴,众人早早到场,直至日上三竿他才现身,并吩咐厨师“蒸烂去毛,别把脖子折断了”,众人都以为会是清蒸鹅鸭之类的佳肴。开席时却发现,每人面前仅有一碗米饭、一枚蒸熟的葫芦,配以酱醋。郑余庆吃得津津有味,客人却只能勉强下咽。“烂蒸葫芦”从此成为形容饭食粗劣、生活俭朴的典故 。
## 后世评说,贤相典范
刘昫评价郑余庆两次拜相,遭罢免皆非因大错,尤其以清廉节俭备受时人称赞。他在朝廷内外任职多年,成为德高望重的耆老,评议朝政得失精准得当。郑余庆砥砺品行,坚守儒者之道,一生清廉俭朴。他历经四朝,担任将相之职,出入官场近五十年,所得俸禄多分给亲党,家中生活简朴如同寒素之家。他一心振兴儒教,对拜见的后生晚辈,常以经学教导。在个人生活中极为节俭,处理政务时却能开拓创新,镇守岐下一年,军事治理颇有成效。虽然他的行事风格有时被认为过于耿介,当时的议论者并未完全以全德赞誉他,但他博雅好古的风范,堪称一代儒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