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有以下几种起源: 1源于姬姓: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封其异母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的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以此纪念故国。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 4源于地名: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 5源于改姓: 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蒙古族改郑姓: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 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 以下是郑姓人口数量、排名及分布情况的相关信息: 人口数量:中国大陆郑姓人口约1300余万。 人口排名:是中国人口最多的50个姓氏之一,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位列第23位。 分布情况:郑姓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中,广东是郑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约有186万,在广东排名第12位;其次是福建,人口119万;浙江,人口101万。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以下是郑姓的二十大名人: 1郑桓公: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2郑庄公: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桓公之孙,郑武公之子。他在春秋初期率先小霸,使郑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 3郑旦:春秋末期越国美人,与西施有“浣纱双姝”之称,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越王勾践为实施“美人计”,将她与西施一起进献吴国,用以迷惑吴王夫差。 4郑国:战国时期韩国水利专家。他主持修建了郑国渠,在关中平原上开渠引泾水,使关中地区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极大地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5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遍注群经,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其学说被称为“郑学”,在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6郑众:东汉经学家、史学家,曾任大司农,人称“郑司农”,以清正廉洁著称,在经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对《左传》等经典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7郑燮:号板桥,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风格独特,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 8郑樵: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著有《通志》等。他倡导通史,主张打破断代史的局限,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9郑思肖:宋末元初诗人、画家,著有《心史》。他隐居不仕,以画兰著称,所画兰花多露根不著土,以象征宋室沦亡,国土无存,寄托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10郑和:明朝著名航海家,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11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曾在广东、福建、南京率兵反抗清朝的统治,后于1661年率兵从厦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禾寮港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收复台湾,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12郑经:郑成功之子,在郑成功去世后嗣位,继续统治台湾,在治理台湾方面也有一定的作为,努力维持台湾的稳定和发展。 13郑介民: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在军统特务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 14郑洞国: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爱国将领之一,率部多次重创日军,在台儿庄大战中战功卓著,曾任副军长、军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兼任黄埔同学会副会长、民革中央委员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5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等职,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学研究和创作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16郑作新:中国现代鸟类学的主要奠基人,著名鸟类学家、教育家,在鸟类分类学、生态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鸟类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7郑毓秀: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女律师,在女权运动和法律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8郑伯奇: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9郑君里: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曾主演和导演了多部经典电影,如《乌鸦与麻雀》《林则徐》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郑天挺:著名历史学家,在明清史、中国古代史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成就,是中国史学界的重要学者,培养了大批史学人才。 此外,还有当代的副大军区职退休干部、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郑守增等郑姓名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