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郑絪

唐朝宰相
郑絪
郑絪[唐][公元752年-829年,唐朝宰相] 河南郑州市荥阳市人物
郑絪(752年-829年),字文明,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池州刺史郑羡之子。唐代文学家、大臣。
郑絪少有奇志,好学善属文,所交往之人都是天下名士。擢进士,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张延赏镇西川,辟为书记。后入朝除补阙、起居郎,兼史职。不久,擢为翰林,转司勋员外郎、知制诰。唐宪宗时,迁中书舍人,不久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罢为太子宾客,出为岭南节度观察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著称。后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又为同州刺史、长春宫使,改东都留守。又历兵部尚书,河中节度使。大和二年(828年),为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以太子太傅致仕。大和三年(829年),郑絪卒,时年78岁。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郑絪集》30卷,未见传本。《全唐诗》卷318存其诗5首、残句1则;《全唐文》卷511存其文10篇。
# 郑絪:守道笃实的唐代名相
郑絪(752年—829年),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自幼便胸怀远大志向,擅长撰写文章,结交的皆是天下名士。他在科举道路上成绩斐然,接连考中进士、宏辞科高第,此后仕途顺遂,一路升迁至中书舍人。宪宗即位后,郑絪获拜同平章事,后又晋升为门下侍郎,担任宰相之职长达四年。之后,他外任河中节度、检校左仆射 。

郑絪一生坚守道义,清心寡欲,处理政务踏实稳重,深受世人敬重,被视为年高德劭的长者。太和年间,他以太子太傅之职退休。太和三年,郑絪离世,谥号为“宣”,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流传于世。

## 宦海沉浮,政绩斐然
郑絪,字文明,父亲郑羡曾任池州刺史。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志向,勤奋好学,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大历年间,像张参、蒋乂、杨绾、常衮等在儒学领域颇具声望的人,都对他十分赏识看重。郑絪考中进士后,又在宏辞科中崭露头角,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等职。张延赏镇守西川时,征召他担任书记,后来他入朝担任补阙、起居郎,同时兼任史官之职。没过多久,郑絪被提拔进入翰林院,转任司勋员外郎、知制诰。在德宗朝,他在朝廷内任职长达十三年,为人小心谨慎、谦逊恭谨,深受皇帝厚待。

贞元末年,德宗驾崩,顺宗刚刚即位,遗诏却未能及时公布。郑絪与同僚卫次公秉持正义,据理力争,宫中的宦官也不敢违抗。当王伾、王叔文朋党专权时,郑絪又能够坚守正道,不与之同流合污。宪宗监国后,郑絪升任中书舍人,依旧兼任学士。不久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加授集贤殿大学士,后又转任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

宪宗即位之初,致力于治理国家,郑絪与杜黄裳共同执掌国政。杜黄裳做事果断,率先提议诛杀惠琳、斩杀刘辟以及其他一些治国举措。而郑絪为人谦和,沉默寡言,在政务上参与较少,因此被贬官为太子宾客。之后,他外任岭南节度观察等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在任期间以廉洁从政著称。此后,他又先后担任工部尚书、太常卿,还任职同州刺史、长春宫使,后改任东都留守。回到朝廷后,他历任兵部尚书,不久后又出任河中节度使。太和二年,郑絪入朝担任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郑絪凭借文学才华进入仕途,性格恬淡。他在官场中历经各种显要职位,在朝廷内外任职超过四十年。虽然他没有显赫张扬的名声,但他坚守道义、敦厚忠诚,痴迷于古代典籍,常与当时博学多闻、喜好古文化的人士一同探讨名理,当时的人们都十分敬仰他的年高德行。文宗即位后,郑絪因年事已高,多次上表请求退休,最终以太子太傅之职退休。太和三年十月,郑絪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谥号“宣”。

## 慧眼识才,成就佳话
刘瞻的父亲刘景,早年是个贫困的读书人。十岁时,他便在郑絪身边,负责管理书房中的笔墨砚台等用具。十八九岁那年,郑絪担任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一处亭子里休息。当时雨过天晴,周围山水景色秀丽,泉水潺潺,景致十分迷人。郑絪在亭中坐了许久,起身走了五六里路后说道:“如此美景,若不赋诗实在可惜。就算观赏到天黑又何妨!”于是他又返回亭子,打算在亭上题诗留念。然而,他却惊讶地发现亭子上已经题有一首绝句,墨迹尚未干透。郑絪觉得这首诗写得极为精妙,可当时南北方向都不见行人。随行人员对郑絪说:“刚才只有刘景走在后面,落后了二三里地。”郑絪便打趣地问刘景:“难道是你题的诗?”刘景行礼答道:“实在是看到您欣赏风景有作诗的兴致,所以斗胆作了这首拙诗题在上面。”说完,他又自我检讨并再次行礼,郑絪赞叹许久才离去。此次巡视回京后,郑絪对后辈郑涵、郑瀚等人说:“刘景将来必是杰出人才,在文学上定会有卓越成就。从现在起,让他和你们一同在学院读书,食宿标准和你们一样,我也不再把他当作仆人使唤。”三年后,刘景的文章文采出众,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郑絪还推荐他担任辟法寺学省清级。刘景的儿子便是刘瞻,后来刘瞻科举成名,最终官至宰相 。

## 名门望族,家族显赫
郑絪出身于荥阳郑氏南祖。荥阳郑氏自东汉以来,家族地位极为显赫,到北魏时期更是成为“五姓”之一,世代都有人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人才辈出。其家族的影响力在唐代甚至引起了统治者的担忧。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禁婚诏,禁止包括荥阳郑温三个儿子(北祖、中祖、南祖)后裔在内的“七姓十家”相互通婚。但这一诏令不仅没有削弱荥阳郑氏的影响力,反而使其声名更盛。而且由于禁婚诏执行不力,荥阳郑氏的通婚圈子依然以崔、卢、李、王这四姓高门为主,在唐朝依旧保持着繁荣兴盛的局面。他们博学多才、遵守礼法,门第高贵,在众多卿族中名列前茅,是当时中原地区顶级的名门望族。

郑絪的父亲是郑羡,曾任唐池州刺史;儿子郑祗德,官至唐浙东观察使、太子宾客、国子祭酒、兵部尚书,死后追赠太傅;孙子郑颢,为驸马都尉、秘书监、兵部侍郎、河南尹,死后赠太师,迎娶了唐宣宗的长女万寿公主;曾孙郑韬光,字龙府,官至唐户部尚书,死后追赠右仆射。 
个人作品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
高阁安仁省,名园广武庐。沐兰朝太一,种竹咏华胥。禁静疏钟彻,庭开爽韵虚。洪钧齐万物,缥帙整群书。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蕖。同怀不同赏,幽意竟何如。
《寒夜闻霜钟》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遥相千山外,泠泠何处寻。
奉酬宣上人九月十五日东亭望月见赠因怀紫阁旧游
中年偶逐鸳鸾侣,弱岁多从糜鹿群。紫阁道流今不见,红楼禅客早曾闻。松斋月朗星初散,苔砌霜繁夜欲分。一览彩笺佳句满,何人更咏惠休文。
【九日登高怀邵二】
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享太庙乐章】郑絪
於穆时文,受天明命。允恭玄默,化成理定。
出震嗣德,应乾传圣。猗欤缉熙,千亿流庆。
【句】郑絪
情人共惆怅,良友不同游。
上一篇:杜审言下一篇:巫兰英
香港演员
肃宁县人物
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凯撒(中国)股份董事长
解放军将领之一
清康熙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诗人、作家、书法家、新闻工作者
诗人、文化传播者、文艺活动推动者
元朝著名女诗人
元朝女诗人
唐五代著名诗人
唐朝诗人
初唐奇谲诗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京口三诗人
唐代诗人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中国古代十大文豪
唐代风水大师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唐朝宰相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初唐文坛革新先驱
刚正谏臣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国将领
唐朝诗人,唐朝宰相
国内知名的桃育种家
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