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雄,1943 年 3 月 20 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市潮阳。他是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大气科学领域成就斐然,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前行之路。
吴国雄出生于潮阳一个普通家庭,父母虽没有高学历,但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从小便注重培养他对学习的热爱。幼年的吴国雄,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天空中变幻莫测的云朵、时而呼啸的狂风、突如其来的暴雨,都能吸引他驻足观察许久。在学校里,他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对数理化等学科有着浓厚兴趣,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他思维活跃,常常在课堂上提出独特见解,课后也热衷于探索课本之外的知识。
1958 年,吴国雄从汕头市潮阳区棉城中学毕业。此后,他的学习热情愈发高涨,三年后,即 1961 年,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南京气象学院(2004 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选择了天气和动力气象专业。在大学期间,吴国雄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图书馆里,总能看到他专注阅读的身影;实验室中,他反复进行各类气象实验,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对大气科学的热爱,如同燃烧的火焰,越烧越旺。他不仅刻苦钻研专业课程,还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讲座,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6 年,吴国雄从南京气象学院毕业。随后,他进入甘肃省张掖气象局工作,担任天气预报工程师。在那里,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每天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分析气象数据,为当地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他毫无怨言,反而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气象预报经验,对天气系统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72 年,吴国雄与妻子刘还珠被调往兰州西北中心气象台,继续从事短期天气预报工作。这段经历让他进一步接触到复杂多变的天气状况,也促使他思考如何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他开始意识到,仅依靠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吴国雄带来了新的机遇。他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科研热情。两年后的 1980 年,他获得了赴英国留学的机会,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深造。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吴国雄面临着语言、文化和学术上的多重挑战,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师从国际知名大气科学家,深入学习大气动力学、气候动力学等领域的先进知识,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1983 年,吴国雄以优异的成绩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作为访问科学家在英国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项目,与国际顶尖的气象科学家交流合作,深入了解了国际上气象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先进技术。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科研阅历,还让他的研究视野更加国际化。
1984 年底,怀着对祖国的深厚眷恋和为国家科研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吴国雄毅然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回国初期,国内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研究设备和资料匮乏,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从基础研究入手,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1985 年,他凭借扎实的科研成果晋升为研究员。此后,他不断进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1989 年,吴国雄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教授,在这期间,他与国际同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他将国外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带回国内,为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3 年,吴国雄担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他深知这一职位肩负的责任重大。在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动实验室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建设,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他注重培养年轻科研人才,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为实验室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他的领导下,实验室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平台。
1997 年,吴国雄因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和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深知,大气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永无止境的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当选院士后,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
吴国雄在科研上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他在国际上首创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这一理论的提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气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理论揭示了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让人们对暴雨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为暴雨预报和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他还通过研究揭示了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这对于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副热带季风 - 沙漠共生机理方面,吴国雄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原始方程中的无加速定理以及大气运动的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调配率,为大气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他开展的创新性气候动力研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他提出的热力适应和青藏高原影响的 “感热驱动气泵” 理论,证明了海陆热力差异和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不同分支系统形成的不同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亚洲夏季风形成机制的认识。
此外,吴国雄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夏季风爆发分为有机联结的三个阶段,这一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对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的传统认识。他还证明了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为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截至 2012 年 4 月,吴国雄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论文著作 93 篇,其中第一作者 71 篇,专著 1 本,译著 3 本。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为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他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这些荣誉是对他科研成就的充分肯定。
在人才培养方面,吴国雄同样不遗余力。他呼吁年轻人积极投入到青藏高原大气的研究中,深知气象研究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截至 2014 年 3 月,他共协助和单独培养博士生 5 名、硕士生 7 名。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探索未知领域。2001 年,他指导的博士生刘屹岷的毕业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8 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2010 年又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除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吴国雄还积极参与科研管理和学术交流活动。2002 年至 2008 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副主任,为推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担任过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积极促进我国与国际气象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影响力。
2010 年,吴国雄担任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组长,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决策支持。2012 年,他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师讲席教授,继续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同年,他当选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这是国际气象学界对他的高度认可。2015 年 1 月,他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7 月 28 日,又当选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会士,是其中唯一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这些荣誉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吴国雄多年来一直从事天气、气候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学,和气候系统模式发展和数值模拟的研究,在天气和气候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果。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我国大气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大气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探索大气科学的奥秘、为应对气候变化、为保障人类福祉而努力奋斗。
若你还想了解吴国雄院士在某一研究方向的深入细节,或者他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具体方法,都可以告诉我,我会继续完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