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霖,1939 年出生于广东汕头市潮阳。他是抗震减灾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成绩斐然。凭借着对建筑结构抗震事业的满腔热忱与卓越贡献,周福霖成为我国建筑抗震技术发展进程中一座耀眼的里程碑。
周福霖出生在潮阳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十分重视他的教育。自幼,周福霖便对周围的建筑充满好奇,那些高低错落的房屋、桥梁,在他眼中仿佛有着独特的魅力。孩童时期的他,常常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模型,展现出对建筑结构的浓厚兴趣。在学校里,周福霖勤奋好学,尤其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表现出色,为他日后投身建筑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 年,周福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课堂上全神贯注,课后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钻研学术。他对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课程有着极高的热情,常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专业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当时,国内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建筑抗震技术方面相对薄弱,这一现状深深触动了周福霖,他决心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大学毕业后,周福霖被分配到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初入职场,他便积极参与到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中,从基础的建筑结构设计到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每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对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中,他发现许多建筑在抗震设计上存在诸多不足,一旦遭遇地震,极易遭受严重破坏。这更加坚定了他深入研究建筑抗震技术的决心。
20 世纪 70 年代,周福霖开始关注国际上先进的建筑抗震理念和技术。当时,隔震技术在国外逐渐兴起,但在国内还鲜为人知。周福霖敏锐地意识到,隔震技术将为我国建筑抗震事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于是,他毅然投身到隔震技术的研究中。在那个科研条件相对简陋的年代,周福霖面临着诸多困难。资料匮乏,他就想方设法从国外搜集相关文献;实验设备不足,他就自己动手设计、改装。他带领团队,从理论研究入手,深入分析隔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可行性。经过无数次的理论推导和模拟计算,他们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隔震技术理论体系。
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周福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他们在实验室搭建了各种建筑模型,模拟不同强度的地震波,对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模型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在实验过程中,周福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仔细观察每一个数据的变化,分析每一次实验结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隔震支座,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全面优化。这种橡胶隔震支座能够有效隔离地震能量,大大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晃动幅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1988 年,周福霖迎来了将隔震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机会。在广东省汕头市的一座幼儿园建设项目中,他大胆提出采用隔震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这一方案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对隔震技术的可靠性表示怀疑。但周福霖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数据,说服了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他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隔震支座的安装质量。这座幼儿园建成后,成为我国第一座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此后,经过多次地震的考验,这座幼儿园始终安然无恙,充分证明了隔震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一成功案例,为隔震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隔震技术在国内逐渐得到认可,周福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继续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不断拓展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高层建筑物、大型桥梁等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攻关。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他们研发出了适合高层结构的隔震系统,通过优化隔震支座的布置和参数,进一步提高了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在桥梁工程方面,他们提出了新型的桥梁隔震设计方案,有效解决了桥梁在地震中容易发生落梁等破坏的问题。
周福霖在科研工作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他不仅致力于科研创新,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他多次深入地震灾区,实地考察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为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他还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的建筑抗震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工作,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规范标准中,为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999 年,周福霖因其在建筑抗震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工作和杰出成就的高度认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深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抗震事业任重道远。当选院士后,他更加忙碌,一方面继续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科研工作,探索更加先进的抗震技术;另一方面,他积极投身于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工作。他经常到全国各地举办学术讲座和科普报告,向广大建筑从业人员和普通民众普及建筑抗震知识。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悉心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筑抗震领域专业人才茁壮成长,为我国建筑抗震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周福霖虽已年逾八旬,但依然活跃在建筑抗震领域的前沿。他的科研成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无数建筑物披上了 “抗震铠甲”,守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的名字,在我国建筑抗震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建筑科技工作者为抗震减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他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是我国建筑抗震领域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