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领域的探索者
成长与学术历程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1月,王广厚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1963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同年9月进入南京大学外语系修习英文,这段学习经历持续至1967年12月。1968年,完成英文修习的王广厚选择留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就此开启在物理教育与研究领域的深耕之旅。
1980年6月,王广厚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交流学习,这一经历一直延续到1982年8月。这次访学让他接触到国际前沿物理研究动态,拓宽了学术视野。1990年10月,他又以客座教授身份前往德国萨尔兰大学新材料研究所,在那里度过了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时光,至1991年10月结束。在国外的学习与交流经历,极大地丰富了王广厚的科研思维与研究方法。2011年12月9日,凭借在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领域的卓越贡献,王广厚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这是对他多年科研努力的高度认可 。
科研成就斐然
开拓性的研究发现
王广厚在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研究中取得众多开创性成果。在国际上,他率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的方法,并敏锐发现溅射离子团簇的同位素效应。他首次观察到硅团簇表面振动模及其量子特性,以及氟化锂团簇的一阶和多阶拉曼散射、声学声子增强效应。在对包裹团簇的研究中,他发现纳米喷射现象,还揭示金团簇在硅晶表面形成的纳米结构具有多道共振隧穿特性。王广厚建立了过渡金属团簇经历金属—非金属、磁性—非磁性转变的尺寸方程,清晰揭示金属原子线的生长序列及其由原子链状经螺旋多壳结构向晶态的演变规律 。
自主研制实验装置与材料制备
王广厚带领研究组自主设计并成功研制多台团簇实验装置,这些装置为深入开展团簇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这些装置,他以团簇为基元,制备出多种具有奇异性质的纳米结构和材料以及量子器件,为材料科学与量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
丰硕的学术著作与论文发表
据2020年4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官网信息,王广厚学术成果丰硕,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达5000多次。他著有《粒子同固体相互作用物理学》两卷本(上册、下册,科学出版社,1988年、1991年出版)以及《团簇物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学术著作。这些著作系统阐述相关物理领域知识,成为学界重要的参考资料 。
积极的国际学术交流与项目主持
据2020年4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官网显示,王广厚积极投身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持了包括“第十二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ISSPIC - 12)在内的4次国际学术会议。截至2012年3月,他多次被国际会议邀请作特邀报告。此外,他还主持了首届“团簇科学和原子工程国际研讨会”(1995年)、“团簇科学和纳米技术国际研讨会”(2002年)、“中德团簇和纳米粒子研讨会”(2003年),并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12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ISSPIC - 12)(2004年)。在科研项目方面,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原子团簇的化学和物理)等10多个科研项目,为推动相关领域科研发展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
诸多科研成果奖励加身
据2020年4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官网信息,王广厚科研成果获得广泛认可,荣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9项科技奖,还拥有10多项发明专利。这些奖励充分彰显他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的卓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