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吴有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吴有训

吴有训[公元1897年-197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像 江西宜春市高安市人物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1920年6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师从康普顿教授;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者的百年人生

一、赣西沃土育英才(1897-1920)  
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县(今高安市)荷岭乡石溪村。其父吴宣懿为清末秀才,虽家境贫寒却重视教育,在乡间设馆授徒。吴有训自幼随父读书,1907年进入高安瑞州府中学堂,1912年考入南昌心远中学。求学期间,他对数学、物理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在英文教师王易(后为国学大师)的影响下,打下了扎实的外文基础。  

1916年,吴有训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理化部。彼时的中国,科学启蒙方兴未艾,南京高师汇聚了一批留洋学者,如胡刚复、何鲁等。吴有训在实验物理课堂上展现出惊人的动手能力,曾自制光谱仪分析金属焰色反应,其论文《无线电报与无线电话》发表于《科学》杂志,成为中国早期物理学普及的重要文献。1920年毕业时,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  


二、康普顿效应的东方印证(1921-1926)  
1921年,吴有训获江西省教育厅公费留学资格,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深造,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瑟·康普顿(Arthur Compton)。当时康普顿正开展X射线散射实验,试图验证光子理论,但学界对“康普顿效应”的争议持续不断——部分学者认为散射光波长变化是由原子外层电子的“二次辐射”引起,而非光子与电子的弹性碰撞。  

吴有训以严谨的实验能力成为康普顿的得力助手。他设计了一套精密的实验装置:用钼靶产生的单色X射线穿过石墨、金属等不同散射物,通过晶体衍射测量散射光波长。1923年,他在《物理评论》发表论文《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α射线谱》,首次通过实验证明:散射光波长偏移与散射角的关系严格符合康普顿公式,且与散射物性质无关。这一成果彻底平息了争议,为量子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康普顿在1927年的诺贝尔奖演说中,特别提及吴有训的21种散射物质实验数据(远超其本人的7种),并将其结果列为经典例证。  

1925年,吴有训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强度比率》被收录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彼时,他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成为康普顿学派的核心成员。康普顿曾评价:“吴的工作,对康普顿效应的公认具有决定性意义。”  


三、中国物理学科的拓荒者(1926-1949)  
1926年,吴有训放弃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应清华大学之邀回国,担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清华物理系初创,实验室仅有几台破旧仪器,全系学生不足20人。他一方面延揽人才,推荐萨本栋、周培源等学者加盟;另一方面亲自编写教材,开设“近代物理学”“X射线学”等前沿课程,并主持建造中国首个X射线实验室。  

1930年,吴有训代理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提出“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办学方针。在他推动下,清华物理系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出王淦昌、钱三强、何泽慧等一批科学巨匠。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南迁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吴有训任理学院院长,在昆明郊区的茅草屋里坚持教学。他曾用汽油桶制作云雾室,用自行车链条改装真空泵,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维持物理实验教学,被誉为“战火中的科学灯塔”。  

除教育实践外,吴有训在科研上亦未停歇。1935年,他与合作者在《中国物理学报》发表《银的X射线标识谱与原子序数的关系》,首次在国内实现原子序数与X射线谱线关系的精确测量;1940年代,他开展宇宙线研究,在昆明西山建立观测站,测得不同海拔高度的宇宙线强度分布,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成为中国宇宙线研究的开篇之作。  


四、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擘画者(1949-1977)  
1949年后,吴有训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作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主要组织者,他参与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推动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等新兴学科的建立。  

在中科院工作期间,吴有训力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1950年代,他牵头组建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并亲自指导高压物理实验室的筹建;1960年,他倡议成立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兼任系主任,编写《普通物理学》教材,该书影响了几代物理学者。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主持创办《物理学报》《物理》等学术期刊,构建起中国物理学的学术交流体系。  

“文革”期间,吴有训虽身处逆境,仍竭力保护科研机构和人才。1970年,他在病中致信国务院,建议保留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为后来理论物理的恢复发展留下火种。1977年3月14日,吴有训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临终前,他仍牵挂着《2000年的中国科学》规划草案的修订,用生命践行了“科学救国、科技兴国”的誓言。  


五、科学精神与故土情怀  
吴有训一生淡泊名利,却对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在清华任教时,他坚持“不聘亲友、不搞派系”,全系教师均通过公开考核聘用;对学生,他既严格要求——曾因学生实验报告数据偏差要求重测30次,又关怀备至——常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生。这种“严谨治学、仁爱育人”的风范,成为中国物理学界的精神标杆。  

尽管长期在外求学工作,吴有训始终心系故土。1934年,他回乡探亲时,见家乡尚无中学,便联合乡贤创办高安中学,并捐赠全部稿费购置图书仪器;1950年代,他多次致信江西省政府,建议发展地方科技教育,促成南昌大学物理系的扩建。1972年,病中的他还托人带回高安县的土壤样本,希望开展家乡矿物资源的分析研究。  


六、永恒的科学坐标  
吴有训的学术成就与教育贡献,奠定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基石:
国际影响:作为康普顿效应的关键验证者,他的名字被镌刻在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荣誉墙”上,美国物理学会曾评价其工作“架起了量子理论通向实验验证的桥梁”。  
学科建设:他主持的清华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成为中国物理学人才的摇篮,培养出23位“两弹一星”元勋和50余位院士。  
精神遗产:他倡导的“实验为基、理论为魂”的科研理念,“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术胸怀,至今仍是中国科技界的宝贵财富。  

如今,在吴有训的故乡高安,建有“吴有训科教馆”,馆内陈列着他当年在芝加哥大学使用的实验笔记和回国时携带的X射线管;清华大学物理系楼前,矗立着他的铜像,基座上刻着康普顿的评语:“中国物理学界的泰斗”。从赣西乡村走出的少年,最终成为照亮中国科学天空的璀璨星辰,他的百年人生,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救国”的缩影,更是一曲矢志不渝的家国赞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4 15:36
上一篇:江元生下一篇:刘高联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落马官员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北京大学校长
海南进士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藏书家、学者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开国大校
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翁源人物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少帅张学良的原配妻子
广宁县烈士
开国少将
郁达夫的原配夫人
章草专家
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中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开国少将
公路选线专家
岭南画派著名画家
京剧剧作家
原阳江县立中学校长
甘肃省委书记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