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公元1903年-1977年] 江苏盐城东台人物 高二适,生于公元 1903 年,卒于公元 1977 年,是江苏盐城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性格刚直不阿,在学术研究上严谨执着,于书法创作中独树一帜。高二适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凭借自身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在 20 世纪的中国文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高二适出生在江苏东台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家庭重视教育,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幼年时期,高二适就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过人的学习天赋,对诗词、书法等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私塾中勤奋学习,每日诵读经典,练习书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适对知识的追求愈发强烈。1923 年,他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在这所新式学府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知识。正风文学院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他们的授课和学术思想对高二适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高二适不仅深入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学科,还接触到了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在大学期间,高二适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文章常常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受到师生们的一致赞赏。他尤其擅长诗词创作,其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既有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又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素养。 大学毕业后,高二适回到家乡,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继续深入研究学术,专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探索。他对《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进行了反复研读,撰写了大量的学术笔记和论文,对其中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同时,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从未减退,每日坚持练习书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法字体,从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尤其钟情于草书,对魏晋时期的草书风格进行了深入的揣摩和借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高二适虽身处后方,但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他以笔为武器,通过诗词创作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悲愤之情,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斗志。在这一艰难时期,高二适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在战乱中守护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火种。他利用有限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古籍文献,为日后的学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高二适迎来了学术和艺术创作的新高峰。他先后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等机构任职,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专注于《兰亭序》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使他在学术界声名大噪。当时,郭沫若发表文章认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作,而是后人伪托。高二适对此观点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反驳,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撰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在文中,他从文献学、书法史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理有据地阐述了《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的观点。这篇文章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形成了一场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学术大辩论。高二适在这场辩论中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畏权威,展现出了学者的独立精神和勇气。这场辩论不仅推动了对《兰亭序》研究的深入发展,也让高二适的学术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书法创作方面,高二适的草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草书作品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线条流畅而富有变化,既有传统草书的韵味,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展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他的书法风格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高二适不仅自己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致力于书法教育和推广。他经常举办书法讲座和培训班,将自己的书法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人才。 高二适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他的诗词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感悟、自然景观、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词作品与他的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相互交融,展现出了他全面的艺术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977 年,高二适因病去世,享年 74 岁。他的离世是中国学术界和书法界的一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丰富的学术著作、书法作品和诗词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高二适以其卓越的才华、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学术成就和艺术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史上,激励着后人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无论是在学术的严谨论证中,还是在书法的笔墨纵横间,高二适都展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化大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