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山东滨州市无棣县人物 张存浩(1928年2月23日-2024年7月12日),出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存浩(1928 年 2 月 23 日-2024 年 7 月 12 日),出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是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庭背景与早年经历 张存浩出生于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的家庭。爷爷张鸣岐曾任清末两广总督,父亲张铸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受到较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影响。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抵制奴化教育,他被送往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家抚养并继续学业。姑母张锦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教授,也对他的成长和学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福建长汀中学等校就读,辗转多地求学,虽历经战乱,但始终坚持对知识的追求。1943 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到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同年前往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研究生。1948 年,他赴美留学,先入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密西根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并于 1950 年获得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科研生涯 回国初期与催化研究(20 世纪 50 年代) 1950 年,张存浩放弃继续留学的机会,毅然回国。1951 年,他谢绝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 4 所北京地区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聘请,选择前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当时为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工作。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他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使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火箭推进剂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 60 年代,因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急需独立自主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他率领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实验,经过数千次实验,先后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他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为我国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文革”期间,他也经历了波折,火箭推进剂研究室迁往三线,他作为“五七大军”的一员,全家人一起被下放农村一年半,但即便如此,他对科研的热情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从未动摇。 开创高能化学激光研究领域(20 世纪 70 年代) 1973 年 1 月,在人、财、物匮乏的条件下,大连化物所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张存浩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开创了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他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迅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研究与基础理论探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80 年代以来,张存浩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 年,他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 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 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他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80 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以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 100 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还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 2000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科研管理与社会任职 1986 年至 1990 年,张存浩出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开始“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学术生涯,在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依然关注和引领科研方向。1990 年至 1999 年,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期间,他积极参与党和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我国科学基金制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在多个领域和层面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学术交流等贡献力量。 荣誉与成就 1980 年,张存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 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众多奖项,2013 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对他一生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此外,2016 年,国家天文台将编号“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以纪念他的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100 余篇,并培养了硕士、博士生 30 余名,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晚年贡献与逝世 晚年的张存浩,仍积极关心激光实验进展,并致力于培养学生。2002 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展现出他对科研事业后续发展的关心和对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视。 2024 年 7 月 12 日 13 时 08 分,张存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岁。他的一生,是为党和国家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我国的物理化学领域特别是高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科研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张存浩院士虽然逝世,但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培养的优秀人才以及为科研事业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和财富。他对家乡山东无棣也有着深厚的情感,是无棣人民的骄傲,其事迹也激励着无数家乡人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追求卓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