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梅[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像 江西省上饶市人物 刘友梅,男,汉族,1938年2月16日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铁路电力牵引技术装备研制开拓者之一,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高级工程师、电力牵引动力高速研究所所长,中车株机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童年与求学经历 刘友梅,男,汉族,1938 年 2 月 16 日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 1944 年,他进入江西省上饶市沙溪镇小学就读,开启了自己的学业生涯。在小学阶段,他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启蒙,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50 年,刘友梅进入江西省上饶市中学就读。当时的上饶中学是省立重点中学,前身是有着深厚学术底蕴的信江书院,始建于明清时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他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知识教育,学业不断进步,也培养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1956 年,中学毕业之际,正值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工业人才,刘友梅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工业领域的兴趣,考入交通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后于 1961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起重系电力机车专业。大学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电力机车专业知识,为其日后在铁路电力牵引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开端与早期贡献 1961 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刘友梅被分配至株洲电力机车厂工作。当时的株洲电力机车厂是我国唯一的电力机车企业,对于学习电力机车专业的他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 进入工厂后,刘友梅一边坚持到车间参加劳动,与工人打成一片,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一边埋头钻研技术,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因其科班出身且业务能力强,被工人誉为“电力机车的活字典”。 1968 年,年仅 30 岁的刘友梅出任韶山 1 型 8 号车的总体设计师。在当时,电力机车研发工作困难重重,尤其是外国专家撤走后,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但刘友梅不畏艰难,带领研制组同事对韶山 1 型机车进行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得以量产,韶山 1 型 8 号车也成为我国第一台投入商业运营的电力机车,为我国铁路电力牵引事业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技术攻关与创新历程 第二代电力机车研制:1978 年,刘友梅主持中国第二代韶山 3 型电力机车研制工作。他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该项目最终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动了我国电力机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代电力机车开发:1985 年起,刘友梅主持中国第三代韶山 4 型、5 型、6(B)型电力机车研制。他致力于使国产电力机车形成更完善的系列,其中韶山 4 型电力机车重联可牵引万吨货物列车,让我国跨入世界少数几个国际铁路万吨重载牵引国家行列。该项目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在重载货运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0 年,他主持并组织中国“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韶山 5 型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研发,通过采用一系列国内创新技术,使国产机车构造速度达到每小时 140 千米,实现了 1500 千米内客列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填补了我国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部分空白。 1994 年至 1996 年,刘友梅主持“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韶山 8 型电力机车研制。该车型在京广铁路武昌段正线高速综合试验中创下每小时 240 千米的中国铁路客车最高速度记录,使我国铁路运载技术闯入国际高速领域,获原中国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四代电力机车及后续发展:1997 年,在完成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原型车研制基础上,刘友梅推进中国第四代 AC4000 型电力机车研发,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零”的突破,使我国铁路机车电传动技术进入高科技领域。 2000 年,他主持研制的“蓝箭”电力动车组投用,构造速度每小时 200 千米,为我国最早营运高速列车。 2001 年 9 月 21 日,主持研制的“奥星”电力机车号下线,这是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2002 年,刘友梅担任中国首列“中华之星”高速电力动车组的总设计师,该车型在秦沈客运专线试验中创下每小时 321.5 千米的中国高速列车速度记录,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的开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此外,刘友梅还首创全程无网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首次提出将储能技术与低地板技术有机结合的理念,成功研制世界首台全程无网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突破了我国在储能式交通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建立了储能式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 科研成就之外的贡献 人才培养:截至 2006 年 7 月,刘友梅担任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指导 6 名博士生;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曾有 4 名博士后。他对培养研究生等人才责任心极强,从研究生录取、专业方向选择、日常交流到毕业论文审定,都亲自参与,不做“甩手导师”,为电力牵引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他还建议株洲电力机车厂出台激励科技人员的规定,设立相关奖项,创立选拔制度,选拔青年科技人员进修深造,一大批青年科技人员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成长为技术带头人和骨干。 社会任职与荣誉:刘友梅在行业内和社会上担任了众多职务,如曾任株洲电力机车厂机车设计总工程师、高速牵引研究所所长、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顾问,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国家变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等诸多荣誉称号,并荣获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原中国铁道部首届“詹天佑科技大奖”等多项奖励。 社会活动:2018 年,中央电视总台《访谈节目院士来了》第二集为采访刘友梅院士专题。2019 年,大型主旋律电视剧《奔腾年代》开机,剧中主角常汉卿原型即为刘友梅院士,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铁路电力牵引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被社会广泛认可。 晚年持续奉献 尽管年事渐高,但刘友梅院士至今仍努力奋斗在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研发领域前沿。他始终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脉动,坚持创新理念,把握轨道交通“绿色”“智能”方向,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刘友梅院士作为中国铁路电力牵引技术装备研制的开拓者之一,参与并见证了我国电力机车从无到有、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从进口到出口的四次历史性跨越,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我国电力机车事业功绩卓著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铁路电力牵引事业,其科研成就、人才培养贡献和敬业精神,都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