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韩英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英铎
韩英铎[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像 辽宁沈阳和平区人物
韩英铎,1938年5月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英铎:电力领域的领航者
在能源与矿业工程的浩瀚星空中,韩英铎宛如一颗耀眼的恒星,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杰出专家,是清华大学的知名教授,更是一位为国家电力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5月4日,韩英铎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这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赋予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学术征程:知识殿堂的勇攀者
1956年,韩英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知识的热爱,踏入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大门,开始了他在电力领域的求学之路。本科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课堂上,他全神贯注,积极与老师互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大量专业文献,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凭借着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出色的天赋,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

然而,韩英铎并未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深知,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他选择继续深造,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攻读硕士学位。在研究生阶段,他更加深入地研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前沿问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1965年,他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讲师。

在教学工作中,韩英铎认真负责,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也没有停止自己的学术追求,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和研究,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5年,韩英铎迎来了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前往德国埃尔朗根 - 纽伦堡大学工程科学专业深造,师从国际著名电力系统专家。在德国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电力系统理论和技术,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成功获得工程科学博士学位。这次留学经历,不仅让他的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为他日后在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研探索:电力前沿的开拓者
回国后,韩英铎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长期致力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在交流远距输电和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分析、控制与优化规划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方面,韩英铎深入研究了电力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他的研究成果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效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例如,他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建立了精确的电力系统动态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电力系统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稳定性,为电力系统的调度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控制与优化规划领域,韩英铎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针对我国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电网结构不合理等,开展了深入研究。他提出的输电网优化规划算法和软件实用化方案,取得了重大突破,已被14个设计规划部门采用,为我国电力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三峡工程输电网优化规划工作,为这一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近20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革。韩英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积极投身于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FACTS)、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及广域动态安全监测(WAMS)与控制等前沿性和基础性课题的研究。

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研究方面,韩英铎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可关断器件的高电压大容量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STATCOM)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多种行业标志性工业装置。其中,“±20Mvar新型静止无功发生装置研制”成果被评选为2000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并荣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及2011年,他又与产业部门合作,研制成功±50Mvar和迄今世界单台容量最大的±200Mvar新型静止无功发生装置。这些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我国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方面,韩英铎针对现代电力系统中日益突出的电能质量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电能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如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电能质量调节装置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电能质量,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了现代社会对高质量电能的需求。

在广域动态安全监测(WAMS)与控制技术研究方面,韩英铎与四方公司合作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域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和动态安全监测系统(WAMS)。该系统已在国内电网广泛应用,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同时,他还研究成功世界首例基于广域信息闭环控制的电力系统多直流自适应协调阻尼控制技术,并在南方电网成功实施,获得2008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我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韩英铎还在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控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多数电网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贡献:桃李满园的耕耘者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韩英铎始终将教育育人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在清华大学,他讲授过《电力系统稳定》《输电线路最优控制》等多门课程。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激情,常常将自己在科研和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韩英铎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实践机会。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电力系统领域的优秀人才。他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90余名,这些学生如今已成为我国电力事业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除了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工作,韩英铎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为推动电力系统领域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曾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通过这些平台,他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国电力系统技术的不断进步。

荣誉加身:实至名归的成就者
韩英铎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所作出贡献的褒奖。

1995年,韩英铎凭借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此外,他还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5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三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他著有《输电系统最优控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电力系统最优分散协调控制》等著作,发表论文300余篇。

面对这些荣誉,韩英铎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他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持续奋进:电力未来的守望者
如今,虽然韩英铎已经退休,但他依然心系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他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电联需求侧管理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继续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力事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了我国电力发展的重要方向。韩英铎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和讨论。他认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如新能源的高效消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等。他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加强合作,共同攻克这些难题,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韩英铎,这位从沈阳走出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家,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他的学术成就、教育贡献和高尚品格,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电力工作者不断前行,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上一篇:清世祖顺治帝福临下一篇:陈温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卫立煌将军的妻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战国末期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中国男导演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
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
成就斐然的画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侨联会华夏杂志原主编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中国预警机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清代陶瓷艺术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