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谟:雷达与预警机领域的传奇巨匠
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壮丽征程中,王小谟是一位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他以卓越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奋斗,在雷达与预警机领域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动荡童年,科技梦想萌芽
1938年11月11日,王小谟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彼时,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熊熊燃烧,童年的他便跟随父亲在战火纷飞中辗转于后方。这段动荡的经历,虽充满艰辛,却也磨砺了他的意志。抗战胜利后,一家人返回上海,王小谟就读于上海虹口小学。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又随家人移居北京。
在那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年代,无线电作为前沿科技,深深吸引着王小谟。自幼,他就对无线电技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他凭借着自己的钻研精神,亲自动手组装矿石收音机、三灯机、五灯机,在实践中探索无线电世界的奥秘。高中毕业前夕,在一次参观科技展览时,他结识了雷达,从此在心中埋下了投身国防科技工业的种子。而父亲的鼓励,更是坚定了他朝着这一方向前行的决心。
求学之路,奠定专业根基
1956年,凭借优异的成绩,王小谟从北京三十七中被保送进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在大学期间,他有幸师从孙树本教授。在孙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王小谟在无线电、雷达知识方面得到了全面且深入的发展。1961年,他以八木天线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毕业设计脱颖而出,荣获北京工业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为自己的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未来投身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投身科研,开启雷达研制征程
初入职场,崭露头角
1961年,王小谟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南京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正式开启了他的雷达研制生涯。当时,苏联专家刚刚撤离,留下了三坐标雷达设计方案及相关资料。王小谟和同事们并未局限于苏联专家的方案,而是广泛涉猎各国的研究成果,经过深入研究与探讨,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最终获得国家批准。凭借在此过程中的出色表现,王小谟被提拔为副总设计师,初露锋芒。
文革困境,坚守科研初心
然而,文革的风暴席卷而来,王小谟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禁止从事科研工作,还被发配到机房管理计算机。面对如此困境,他没有丝毫的自暴自弃,反而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自学计算机知识,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了新的技能。
三线建设,扛起研发重任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王小谟积极投身到在黔西南大山中的第38研究所的草创工作中。12月底,他被任命为38所总体室临时负责人。1972年,他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被任命为国产第一部三坐标雷达——383雷达的总设计师。在此之前,中国装备的雷达大多是二坐标的,只能测量方位和距离,无法测量高度。王小谟深知383雷达研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383雷达:突破重重考验
改革开放后,中外交流日益密切。此时,有人对在贵州三线山沟沟里研制的383雷达产生了质疑,甚至主张直接购买美国AN/TPS - 43雷达。而383雷达本身也确实存在威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好在空军雷达部门给予了支持,上级同意再给他们一次改进的机会。1979年底,改进后的383雷达被运往武汉进行测试。雷达探测距离能否达到200公里,成为了决定其命运的关键。
测试过程充满了波折,探测距离时而超过250公里,时而却不到200公里,甚至有时雷达屏幕上根本看不到飞机。王小谟一度感到无计可施,毕竟38所一千多人在贵州山区辛勤耕耘了七年才推出这一产品,如果失败,38所的未来将不堪设想。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成功解决。1984年4月,383雷达顺利完成设计定型,正式装备部队。此后,王小谟又成功研制出另一部标志性雷达——JY - 9,为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再添辉煌。
出口创汇,助力38所发展
1985年,38所迁建合肥的申请获得批复,年底,王小谟被任命为所长。迁建总投资2800万,而38所需要自筹700万,对于年收入不到1200万的38所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口装备创汇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1987年11月,38所随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赴埃及参加开罗国际防务展。当时带去的三款雷达中,JY - 9甚至只有草图,堪称“纸上雷达”。然而,埃及方面却对JY - 9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久后,埃及致函中方,将在三个月后派团实地考察JY - 9。可此时,雷达还未研制出来。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王小谟迅速组建了一支研制团队,将工作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终于,在考察团抵达38所的前一天夜里,架设好的雷达上成功出现了回波。此后,JY - 9又经历了多次戏剧性的波折。1992年,改进型JY - 9A通过验收,还在埃及参加了埃及和美国联合军演,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20余部雷达中,综合得分位列第二。凭借出色的性能,38所先后接到来自埃及、津巴布韦和泰国等国的订单,共出口13部JY - 9A雷达,创汇超过2900万美元。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JY - 9系列也开始装备中国军队。1988年,王小谟被评定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年底,38所调整迁建正式启动,整体迁往安徽合肥。
预警机研制:艰难历程铸就辉煌
早期规划,技术攻关突破
预警机作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从20世纪80年代起,王小谟便开始规划和实施对于机载预警雷达的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逐步突破了机载雷达最为关键的技术,并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将研制要求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是他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的精心布局,为中国预警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探索,自主研制抉择
1992年2月,王小谟从电子工业部第38研究所所长调任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正式开启了预警机研制的征程。7月,在预警机任务专家研讨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空军方面希望直接向国外采购装备以解燃眉之急,而以王小谟为代表的工业部门则主张自主研制。经过与英国方面的接触,以及对以色列和俄罗斯预警机装备的考察,中央最终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军队可引进国外产品应急,工业部门可引进以色列装备以推动自身发展。
1993年3月,中以双方在北京会谈,共同研究预警机设计方案。王小谟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新性的技术方案,以俄罗斯伊尔 - 76作为载机,采用世界上最大的背负式天线,通过架高雷达天线减小飞机尾翼对天线波束的阻挡,从而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7月,王小谟调任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兼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身心投入到预警机研制工作中。
1995年,王小谟凭借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4月,王小谟代表中方与以色列方面签订合同,该项目称为圆环工程,又称“16号工程”,他担任圆环工程总设计师兼圆环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小谟深知中国必须拥有自主研制预警机的能力,他主张从第一架预警机开始,中方就要积极参与同步研制,不但要出钱,更要出力,分担得越多越好。尽管当时预警机研制的经费大部分都给了以方,中国只有很少的配套研究经费,一些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中国吃亏,但国防科工委领导坚定地支持了王小谟的工作。1998年,王小谟以80万人民币从俄罗斯“个体户”购得一架伊尔 - 76飞机。经过多方协调,于2000年4月将飞机运抵科研基地,为预警机同步研制提供了宝贵的载机平台。
外方毁约,坚定自主决心
2000年7月,在西方国家的阻挠和施压下,以色列向中国政府提出终止圆环工程合同。2002年3月,王小谟作为中方总设计师,与以色列进行终止合同谈判,最终以方对中方进行了经济赔偿,圆环工程就此画上句号。但王小谟认为,通过这个项目,队伍、技术、保障条件都已基本形成,同步研制的样机也已完成了80%的工作量,为后续自主研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合同终止后,一部分人倾向于与俄罗斯合作研制预警机,王小谟经过深入分析,认为这种技术无法满足中国的实际需求。他代表电子工业部先后八次向总装备部汇报,又向国防科工委汇报。最终,上级部门在实地考察研制基地后,决定支持预警机的自主研制。
自主研制,成果斐然
2000年12月,“空警2000”国产预警机正式立项。作为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王小谟无疑是担任“空警2000”总设计师的最佳人选,但他高瞻远瞩,认为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在他的建议下,时任38所副所长陆军被任命为空警2000总设计师(空警2000采取双总设计师,另一位来自航空部门)。仅仅一年后,“空警2000”样机试制成功。
在王小谟的精心规划中,预警机研制分三条线同时推进:一条是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一条是空警200小型预警机,还有一条是出口型预警机。已退居二线的王小谟再次挺身而出,自任总设计师,组建了一支由刚毕业研究生和退休研究人员组成的“老头加娃娃”队伍,开展“021工程”。2005年,预警机ZDK03研制成功,并成功出口巴基斯坦,成为巴基斯坦预警机的主力机型。
荣誉加身,持续科研奉献
荣耀时刻,实至名归
1987年,王小谟作为全国14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之一,受到邓小平的接见,这是对他前期科研工作的高度肯定。2013年1月18日,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王小谟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奖项是对他在雷达与预警机领域卓越贡献的崇高赞誉。2024年9月13日,他又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一殊荣承载着国家和人民对他的无限敬重与感激。
再度出征,奋斗不止
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后,王小谟依然心系科研事业。2022年5月17日,他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继续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巨星陨落,精神永垂不朽
2023年3月6日,王小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他的离去,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但他所留下的科研成果和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科技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王小谟毕生致力于雷达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作为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丰碑之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