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1958年1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湖南省醴陵市人,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会士,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跃于1982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武汉科技大学任教;1987年考取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专业研究生,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武汉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同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研究;2001年至2002年在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2002年至2003年担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材料技术中心访问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至2014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跃:材料科学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张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在低维纳米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及国防关键材料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为我国材料科学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学术历程与国际视野**
1、教育背景**
- 1958年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后转向材料科学深造,于北京科技大学获金属物理专业硕士(1990年)、博士学位(1993年)。
- 1993—1995年在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聚焦材料微观断裂机理。
2、职业发展与国际合作**
- 1995年起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教授、博导,2004—2014年担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推动学校材料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 国际学术经历丰富:2000年获澳大利亚Anthony Mason Fellowship资助,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研究;2001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访问东北大学等高校;2002—2003年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教授,开展纳米材料研究。
**科研成就与学术贡献**
1、低维纳米材料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 系统开展一维氧化锌(ZnO)纳米材料研究,揭示其界面调控机制与力电耦合性能,相关成果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研制的ZnO纳米线强流发射冷阴极,显著提升核爆模拟装备精度,获国防领域高度认可。
- 运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开展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快速筛选与器件设计,在《自然》《科学》子刊等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近万次,10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
2、材料微观机理与工程应用**
- 早期深耕材料断裂与环境断裂机理,提出钝化膜应力导致应力腐蚀的新理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
-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60余项,解决宝钢、鞍钢等企业多项技术难题,授权专利50余项,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3、国际学术影响力**
- 担任30余次国际会议主席,作特邀报告40余次,兼任《中国科学:材料》《纳米研究杂志》等9种期刊编委,推动中国材料科学走向世界前沿。
**人才培养与教育理念**
1、育人成果**
- 培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60余人,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团队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转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 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改革,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倡导跨学科交叉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2、荣誉与担当**
- 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 社会兼职广泛,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视学学会副理事长,积极参与学科建设与行业标准制定。
**评价与展望**
学术评价:北京科技大学评价其“在基础理论、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方面做出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其ZnO纳米材料研究被赞“提升中国核爆模拟装备水平”。
行业影响:从纳米材料基础研究到国防关键技术突破,张跃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展现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他领衔的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正推动我国材料研发从“试错法”向精准设计转型,为“材料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张跃的科研生涯,是中国材料科学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缩影。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在纳米材料与国防科技的交叉领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