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德[公元1912年-200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像 湖北武汉黄陂区人物
杜义德(1912年5月16日—2009年9月5日),男,汉族,1912年5月16日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大专学历,中将军衔。
# 杜义德:从赤子到开国中将的传奇人生
杜义德,1912年5月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早年,他饱尝生活艰辛,当过学徒、做过工,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也为他日后投身革命埋下了种子。
1927年,杜义德积极投身革命浪潮,参加农民协会,从此踏上了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征程。1928年,他参加赤卫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杜义德从基层做起,历任红四军第一师三团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政治教导员、二十九团政治委员,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政治委员,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部四局局长、直属纵队司令员、骑兵师师长等职。他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以及残酷的西路军作战,在枪林弹雨中锤炼出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
抗日战争爆发后,杜义德在不同岗位上为抗击日寇贡献力量。他先后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四旅副旅长,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冀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在冀南地区,他带领部队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与日军展开了无数次激烈战斗,为巩固和发展冀南抗日根据地立下赫赫战功 。
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继续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军军长 。在刘邓大军南下的关键战役中,他带领部队为野战军开路,掩护野战军中原局机关和刘邓首长前进,成功为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开通道,其出色的指挥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受到刘邓首长的高度赞扬 。此后,他又率部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不朽功勋 。
新中国成立后,杜义德依然坚守岗位,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奉献力量。他先后担任川南军区司令员、第三兵团第1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积极投入到地方建设和军队发展工作中 。1951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在异国战场上与战友们并肩作战,为保卫国家和维护和平作出重要贡献,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他又在沈阳军区、海军等重要岗位任职,历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在不同领域为加强国防力量、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付出大量心血 。
在荣誉方面,1955年,杜义德被授予中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他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在政治生涯中,他曾任第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
杜义德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成绩斐然,还著有《杜义德文集》,其个人简介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和《将帅名录》 。
2009年9月5日18时37分,杜义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逝世后,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分别以不同方式对他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杜义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 杜义德:铁血丹心铸传奇,戎马倥偬写春秋
杜义德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的贫寒之家,仅读8个月私塾后,便开始了苦难的童年——八九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武汉当学徒,受尽老板欺凌。不公的世道让他内心充满愤懑,而黄麻起义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的前路。当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来到木兰山塔耳岗区,他毅然投身革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1929年,杜义德与家乡百余名赤卫军加入红军,编入红11军31师4大队。作为宣传队长,他带领战士翻山越岭宣传革命、筹集给养,还多次在与“清剿”敌军的交锋中打胜仗。凭借山区生活练就的本领,他被战友称为“夜老虎”,敌军则忌惮地称他“尖黄陂” 。
长征途中,杜义德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1935年3月,他与徐向前在嘉陵江边侦察地形,为部队渡江选点。渡江战役中,他担任方面军渡江指挥,面对90师副师长王近山违反命令导致浮桥堵塞,果断开枪杀马,确保部队顺利过江,也因此与王近山结下不解之缘,日后二人成为刘邓大军麾下的“黄金搭档” 。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幸胸部中弹,伤愈后调往31军。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后北上,杜义德率部前行,与一方面军战士相遇时,双方激动相拥,他抱起小战士让其骑马,见证了红军会师的感人时刻 。
西路军西征失利后,杜义德与王树声编入右支队进入祁连山。在祁连山中,队伍失散、物资匮乏,他们历经千辛万苦,靠吃草根、喝雪水、沿途乞讨前行。途中,一名战士不堪重负自杀,杜义德捡起子弹激励众人坚持。最终,他幸运地遇到“援西军”,而王树声则历经磨难才回到延安 。
抗日战争时期,杜义德虽起初被委以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之职,与渴望上战场的心愿相悖,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办学。面对学员思想复杂、文化水平低等问题,他从扫盲抓起,教授语文、算术和军事知识,将刘伯承的军事著作作为教材,结合实际教学。1942年,他调任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后兼任政委和地委书记,在冀南与日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4·29铁壁大合围”中,部队被围,沙尘暴意外助八路军突围,杜义德在马头镇战斗中腿部中弹,仍拔出弹片继续战斗,率部成功转移 。面对冀南平原无险可守、自然灾害频发且日军肆虐的困境,他组织武工队,通过宣传瓦解伪军、镇压汉奸、建立情报网,使日军逐渐龟缩,最终在1945年率部解放冀南大片土地 。
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率部参与多场关键战役,成为“运动战”的典范。1946年定陶战役,面对国民党30万大军进攻,晋冀鲁豫野战军仅5万余人,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打蒋介石嫡系赵锡田的第3师。杜义德主动请缨承担诱敌任务,将赵锡田部诱至大杨湖地区。总攻发起后,经过3天血战,杜义德投入全部预备队撕开缺口,最终全歼第3师,活捉赵锡田,此役被毛泽东誉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范例 。
杜义德的部队以勇猛善战著称,善打硬仗恶仗。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面对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在汝河之战中,刘伯承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杜义德传令部队轻装血战。18旅、16旅旅长率部浴血奋战,杀开血路,掩护刘伯承、邓小平和野战军指挥所顺利渡河,受到刘伯承高度赞扬 。
在攻打汤阴城时,杜义德为减少战士伤亡,提出“多流汗、少流血”,指挥部队挖地道、筑工事,将攻城阵地推至敌人近处,最终轻松攻克城池,活捉孙殿英,受到刘邓通令嘉奖 。淮海战役中,他率部“牵牛”牵制黄维兵团,后参与围歼,通过构筑堑壕层层“剥皮”,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歼灭黄维兵团 。
杜义德一生征战,伤痕累累,却始终坚守战场。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无畏的勇气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传奇经历和英勇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