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遴,园艺教育家,果树学家。在栽培、滨海盐碱地果树适应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果树盐地栽培技术及耐盐机理应用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他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主要筹建人,并擅长园艺科教史研究,为国家培养大批园艺科教人才。
# 王业遴:桃李满园育英才,果业耕耘谱华章
王业遴,字选吾,1918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北黄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便在知识的熏陶中成长。幼年时,他于武汉的私塾接受启蒙教育,诵读经典,为日后的学识积累奠定了基础。
少年时期的王业遴,展现出了对民族英雄事迹的浓厚兴趣,常常沉浸在相关书籍的阅读中。那些英雄们的爱国情怀和英勇事迹,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了他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种子 。
1931年,13岁的王业遴考入文华中学,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考验。武汉遭遇洪水泛滥,城市一片汪洋,家人被迫分离,他不得不跟随叔父前往北平,寄住在亲戚家中 。彼时的北平,虽远离洪水的肆虐,却笼罩在民族危机的阴影之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大量同胞流离失所,流亡入关。王业遴亲眼目睹了同胞们颠沛流离的悲惨处境,心中的民族义愤被彻底激发,爱国热情愈发炽热 。
1935年,全国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爆发,王业遴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游行请愿,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未来,呐喊抗争。为了表达抗议的决心,他们甚至露宿街头,不畏严寒与困苦 。当时,王业遴所在的教会中学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运动持阻挠态度,这让他深感失望和愤怒。为了追求心中的正义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转校,继续追寻能够自由表达爱国情怀、投身抗日救亡的学习环境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业遴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汉青年救国团。他深入农村和工矿,不辞辛劳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向广大群众传播抗日思想,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
在抗日救国运动的过程中,王业遴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仅仅依靠热血和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救国”的思想逐渐在他心中扎根,他坚信,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让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常以“民以食为天”等重农思想引导他,让他意识到农业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王业遴立志学农,决心通过农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1938年,王业遴怀揣着“科学救国”和学农务农的理想,毅然决然地只身流亡重庆,参加高考。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他成功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 。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只能依靠战区学生贷金完成学业。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
1943年,王业遴以优异的成绩从国立中央大学园艺系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从此,他开启了在园艺领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科研生涯 。在教学工作中,他承担了果树栽培学、观赏园艺学、药用植物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教学认真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在科研方面,他积极开展观赏树木和药用植物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技术,为园艺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
1947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学生们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和正义,发起了“五二〇”学生运动。王业遴积极投身其中,参加游行,勇敢地为进步学生发声,努力保释被关押的学生,展现了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无畏的勇气 。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临着学校可能南迁的局势,王业遴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与“护校”活动。他深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珍贵的图书文献资料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决心守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他与其他师生一起,为保护学校的财产和正常教学秩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迎来了南京的解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业遴在教育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他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任职,从助教逐步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2年,全国院校进行调整,王业遴积极参与筹建南京农学院园艺系,并担任首届系主任。在主持系务工作的长期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勤奋敬业的态度,精心规划和组织全系的教学、科研、推广以及行政等各项工作,使得园艺系的发展井然有序,为该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王业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让他在工作中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
在教学工作方面,王业遴具有极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他先后开设了园艺通论、庭园设计学、观赏树木学、药用植物学、果树栽培学、果树试验法、桃树学、高级果树栽培学、果树文献阅研、园艺问题讲座等10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每一门课程,他都精心准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即使是那些他早已讲授过多次、十分娴熟的课程,他依然会经常修改讲稿,及时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园艺科技人才茁壮成长,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
在科研工作中,王业遴成果斐然,尤其在桃树和盐地果树栽培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
50年代,他便开始了对中国桃树栽培史的深入研究。为了全面了解桃树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他一方面广泛查阅和研究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历史文献,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寻找线索;另一方面,他不辞辛劳地深入各地进行实地调查,与果农交流,总结实践经验。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发表了“中国桃树栽培史”研究论文,为后人研究桃树栽培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60年代初与70年代末,王业遴开展了桃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特性研究。通过严谨的实验,他证明了桃6个品种在小蕾期的花粉也均具有发芽力,其中发芽率高的甚至达到66.7%,这一发现为在实际生产中利用小蕾期花粉进行授粉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他还深入研究了影响花粉生活力的贮藏因子,发现湿度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光照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克服桃品种花期不遇的问题以及进行杂交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他通过对桃树高产栽培产量构成因素的多因子分析,揭示了单位面积的枝量对产量变异范围的影响最大,着果率次之,单果重最小。这一研究结果为改进桃栽培技术、提高桃树产量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
80年代,王业遴对桃树更新复壮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桃树更新复壮不仅仅依赖于隐芽,刺激萌发不定芽同样可以成为有效的更新枝,从而达到复壮的目的。基于这一发现,他进一步提出桃树更新主要源于不定芽而非隐芽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重截改造栽培技术的要点和措施,并将其在江苏等桃产区进行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老弱桃树的经济树龄,减少了桃园忌地作业,降低了劳动成本,显著提高了老桃园的经济效益 。同时,依据桃树喜光性强的生物学特性,他研究了桃高密栽培整形修剪技术。通过对树形和修剪方式的优化,改善了桃树树冠易郁闭、不能充分利用光能的缺陷,使得三年生幼龄锦绣品种桃园获得了高产,为桃树的高效栽培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
90年代,王业遴致力于桃树绿枝带叶气插繁殖技术研究。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使供试品种的成苗率多数达到80%以上 。在研究过程中,他还深入探究了桃气插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与生根的关系,发现气插后10 - 16天为补充营养物质的最适期 。这一技术不仅能够保持桃的品种特性,还为桃苗的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他撰写的“桃树绿枝气插繁殖的效用”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此外,王业遴从孢粉学的角度对核果类果树的演化和分类进行了研究。通过电镜扫描,他仔细观察花粉的形态及其微观结构,进行比较鉴定,并从亲缘关系和演化顺序分析得出李属→樱桃属→杏梅属→桃属的结论,为桃应单列一属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他还指导研究生对桃种子层积中激素的变化及其与打破休眠的关系进行研究,以验证桃种子休眠和萌发调控的促 - 抑物平衡学说;同时,对桃树花芽分化期间枝叶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类物质含量变化对桃成花的调控、桃耐盐生理指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丰富和发展桃栽培生理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业遴长期对桃树生物学、栽培生理学等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构建出了一套以气插繁殖、高密栽培修剪、老弱桃树重截更新技术为主的桃树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江苏、上海等桃主产区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实现桃园草地栽培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桃生产水平的提高 。
80年代初,针对海涂盐渍重、灾害多、管理粗放以及国内外对盐地果树栽培研究较少的现状,王业遴勇挑重担,带领助手们开展了盐地果树栽培技术与生理研究 。他率先在如东等海涂地区进行了18种果树耐盐鉴定筛选及鉴定方法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试验和数据分析,对不同盐地与树龄生长发育的关系、盐害状况与栽培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果树对含盐量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银杏、无花果、石榴、小金海棠能够耐受0.3% - 0.4%的含盐量;枇杷、杜梨、君迁子可耐受0.2% - 0.3%的含盐量;毛桃、梅、李、杏、毛樱桃、中国樱桃、柿、长山核桃能耐受0.1% - 0.2%的含盐量;而刺梨、猕猴桃、草莓等则只能耐受含盐量低于0.1%的土壤 。这些研究成果为不同果树在含盐量不同的土壤上实现适地适栽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王业遴结合江苏海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态特点、土地资源和栽培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进行了江苏沿海滩涂果树区划。他提出分别建立渠北果树经济栽培区、盐东与通北耐盐果树经济栽培区、南通庭院型与林网型果树经济栽培区,并详细制定了适宜不同栽培区种植的主要树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为江苏沿海滩涂地区果树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规划和指导 。
在众多果树中,王业遴选择了耐盐性强、生长快且尚未集约栽培的无花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盐地果树栽培技术研究 。他从品种资源入手,广泛开展调查、收集和整理工作,最终成功整理出100余个无花果品种,为筹建中国无花果资源圃和开展栽培育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他对无花果种质资源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过精心筛选,初步确定了耐盐性和生长势强的绿抗1号和绿抗2号两个品种 。在此基础上,他结合海涂自然条件,从栽植密度、树冠整形、土壤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栽培模式试验 。他提出在建园早期应采用计划密植的方式,三年后抽行间树,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保证果树的生长空间;在树冠整形方面,采用多主干丛生灌木形,这种树形有利于提高果树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抗风能力;在土壤管理上,采用生草—复草混合制,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 。通过这些研究,他提出了一套配套、优化、丰产的栽培模式,为在海涂地区建立无花果生产基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 。
在进行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王业遴还深入开展了无花果耐盐机理和抗寒生理研究 。他对无花果内源激素含量与耐盐性的关系、耐盐生理指标、盐离子的吸收与分布和无花果品种耐盐性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索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无花果耐盐性的效应 。在抗寒生理方面,他对生产上推广的无花果品种进行了抗寒性观察和鉴定,结果表明:布兰瑞克>紫果1号>绿抗2号>马斯义·陶芬 。他还研究了渗透保护物质在无花果抗寒性发育中的作用以及越冬期间无花果枝条电解质渗出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关系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果树耐盐栽培及其生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他和助手们还积极开展无花果加工产品的研制工作,成功开发出系列无花果加工产品,其中速溶饮品和特制蜜饯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美味的口感,深受消费者欢迎 。
王业遴从古农书中了解到无花果有防治肿瘤的效果,出于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对人民健康的关注,他遂与江苏省肿瘤医院药物研究室合作,开展无花果防治癌症作用的研究 。为了获取更多的研究资料,他与课题组同志不辞辛劳,前往新疆、甘肃、山东、陕西、福建等地,广泛收集耐盐果树种质资源,同时深入总结各地群众开发利用滩涂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他对海涂的气候、土壤、交通、果树业地位与区域规划、无花果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及树种与品种选择等进行了全面论证,并撰写了多篇论文,发表在《海洋开发》等报刊杂志上,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行动中,他带领团队以扎实的工作实绩开发建成了成片的无花果、梨、石榴果园,并向全国各地提供无花果苗达百万株 。通过他们的努力,江苏海涂地区果树业累计增收节支亿元以上,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如今,海涂果业基地的开发已被列入国家和江苏省“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和2010年长远规划 。王业遴和他的同事们为江苏海涂果树业基地的开发和当地群众的脱贫致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6年,江苏“海涂果树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对他们多年努力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
王业遴始终注重果业基地的开发建设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他深知,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单纯的物资援助只能解一时之急,而传授技术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50年代,作为农业部苏、皖、豫、鲁四省黄河故道果树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他积极投身于主要果园的规划设计工作 。他多次带病深入四省黄河故道地区进行考察,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果园之间,进行细致的技术论证 。对于果园的选址,他综合考虑土壤、水源、光照等因素,确保果园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在防护林网设置方面,他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特点,合理规划布局,以有效固沙防风,保护果树生长;对于土壤改良,他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在树种与品种的选择上,他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推荐适宜的品种,以保证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在树体整形修剪以及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他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他受托主办黄河故道果树技术干部培训班,精心授课,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他的努力,先后为四省培训了数百名基层技术骨干,为黄河故道地区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959年,江苏省政府为了表彰他在社会主义农业建设中的杰出贡献,颁发奖章,授予他“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的主要筹建人,王业遴为该系的发展付出了无数的心血 。50年代初,南京农业大学前身的园艺系被撤并至其他院校,面对这一困境,王业遴以敏锐的眼光和长远的战略思维,从各学科间均衡综合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努力地争取重建果蔬专业 。在重建过程中,他亲力亲为,从制订专业方案、撰写教学大纲与教材,到师资培养与调配,再到筹建标本园等各项工作,都全力以赴,一丝不苟 。1958年,果蔬专业正式成立,他担任果蔬教研室主任,此后,他继续为专业的发展壮大而努力 。60年代,他积极充实师资力量,建立了果、蔬各实验室与园艺场,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65年,园艺系正式成立,王业遴担任系主任,他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带领全系
简历
1918年12月26日 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25-1931年 武汉私塾学习。
1931-1937年 武汉文华中学、博学中学、中华附中学习。
1938-1943年 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学习。
1943-迄今 历任重庆、南京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江苏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等职。
主要论著
1 吴耕民,王业遴等.果树栽培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2 王业遴.辞海(果树245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王业遴等.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丛书——果树.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 王业遴等.江苏果树志(待版).
5 盛诚桂,王业遴.中国桃树栽培史.南京农学院学报,1957(2):213~230
6 王业遴等.桃树高产栽培中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变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4):25~31
7 王业遴等.桃树更新复壮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园艺学报.1987,14(1):29~34
8 王业遴等.江苏省海涂开发利用中果树业的地位与作用.海洋开发.1987(3):66~68
9 王业遴等.桃花粉生活力及贮藏特性的研究.中国果树.1987(2):13~17
10 王业遴等.江苏省海涂地区创建无花果生产基地初探.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89,6(2):44~47
11 汪良驹,王业遴等.无花果耐盐机理的研究Ⅰ.盐逆境下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12(4):124~125
12 王佾先,王业遴等.无花果抗癌作用的研究.癌症.1990,9(3):223~225
13 汪良驹,王业遴等.无花果耐盐机理的研究,Ⅱ.盐逆境下无花果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其调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4):30~34
14 王业遴等.脱落酸提高无花果耐盐性效应.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 (5):21~23
15 王业遴等.五种果树耐盐试验初报.中国果树.1990(3):8~12
16 王业遴等.我国近代园艺教育科技发展述评.中国农史.1991(1):40~47
17 王业遴等.江苏海涂地区盐地无花果栽培体制初探.江苏农业科学.1992(3):54~56
18 王业遴等.核果类主要果树花粉形态的鉴定观察.园艺学报.1992,19 (1):29~33
19 姜卫兵,王业遴等.渗透保护物质在无花果抗寒性发育中的作用.园艺学报.1992,19(4):371~372
20 王业遴等.整形修剪方式对高密桃园早期生长结果的影响.果树科学.1994,11(4):229~232
21 凌志奋,王业遴等.桃绿枝气插体内养分变化与生根的关系.江苏农业学报.1995,11(3):36~40
22 王业遴等.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园艺系简史.中国农史.1997,16 (4):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