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像 江苏省南京人物 程泰宁,1935年12月9日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筑境设计主持人。 # 程泰宁:以匠心筑就建筑传奇之路 程泰宁,1952年9月踏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开启四年求学之旅,于1956年7月顺利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的职业足迹遍布多个重要岗位: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土建研究所短暂工作,随后又投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委员会建筑科学院筹备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1970年12月,程泰宁前往山西省临汾地区设计室任职。直到1981年3月,他迎来事业新起点,担任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并在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杭州市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2002年12月起,开始在东南大学担任教授一职,致力于培养建筑领域的专业人才 。同年,程泰宁携手中国联合工程公司,创办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现中联筑境建筑设计公司),为建筑设计事业开辟新的发展天地。2019年5月11日,程泰宁建筑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向世人集中展示其卓越的建筑设计成果。
在建筑设计的漫漫征途上,程泰宁成就斐然。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资饭店黄龙饭店启动筹建,业主最初倾向于美国和香港的知名建筑师。程泰宁为争取项目,不惜投入大量精力,无偿提供设计方案,历经一年时间,三次修改完善设计稿。终审在北京举行,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与精妙构思,他的方案最终以全票胜出。在黄龙饭店的设计中,程泰宁充分考量建筑功能、流线、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尤其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这座建筑也成为他的成名之作。2004年,黄龙饭店入选《中华建筑百年经典》;2017年,又成功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截至2018年12月,程泰宁主持设计了国内外150余项工程,众多作品荣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议会大厦更是凭借出色的设计,入选国际建协(UIA)《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他还参与过北京人大会堂等重大工程的方案设计,主持的杭州铁路新客站、南京博物院等五十余项重要工程中,四项获全国优秀设计奖,十三项获省部级特、一等奖。1999年,在世界建筑师第20次大会“当代中国建筑展”上,建国50年间的50项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展出,程泰宁一人就有三项入选,并荣获建筑创作成就奖。
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程泰宁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他敏锐察觉到当下中国建筑设计存在千城一面的问题,坚决反对割裂建筑文化传统,同时呼吁减少长官意志对建筑设计的不良影响。他崇尚自然,主张运用自然的方式解决建筑功能与舒适性等问题,提出“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主张。2004年,他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理象合一”“情景合一”的中观层次建筑创作理论。2010年后,他深入思考,尝试从哲学美学层面出发,构建基于中国当代情境的建筑理论体系,从哲学境界、美学意境、语言载体三个维度解读建筑创作。
程泰宁始终坚持建筑创新,反对照搬传统建筑中具象的形式元素来表达中国文化,认为这种做法流于表面,会阻碍建筑创新。以他设计的温岭博物馆为例,巧妙融入温岭市“石文化”这一特色,且与石夫人山的自然、人文环境完美契合。在设计南京美术馆新馆时,程泰宁赋予其“云中山水、写意金陵”的主题,将美术馆架空18米,充分引入自然山水与城市景观,使其成为一座全方位开放的立体园林,同时合理布置文化休闲与商业服务设施,为观众和市民营造舒适的休憩空间。
在学术研究领域,程泰宁同样成果丰硕,编撰、主编了多部学术专著,如《程泰宁建筑作品选》《程泰宁文集》《中国建筑设计年鉴》等,这些著作不仅是他建筑设计经验的总结,更为建筑行业的学术发展与知识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程泰宁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创新的设计理念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在建筑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座丰碑。 # 程泰宁:以传承与创新点亮建筑人才培养之路 2008年,程泰宁的母校东南大学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重返校园,投身建筑人才的培养工作。程泰宁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对母校的深厚情谊,欣然应允。
在教育理念上,程泰宁始终秉持着独特而坚定的主张。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建筑设计必须走自己的道路,盲目照搬西方模式绝非良策。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反感学生言必称国外做法的现象。程泰宁敏锐洞察到世界文化格局正处于重构阶段,他坚信中国建筑师的未来既不在对西方的亦步亦趋中,也不在对传统的简单回溯里,而是在不断探索前行的道路上。他强调,中国建筑师不应陷入模仿趋同的怪圈,而应凭借独特且能被世界理解、共享的建筑作品与理念,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在学生培养方面,程泰宁倾注了大量心血。截至2018年,据2019年9月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检索结果显示,他已成功指导6名博士、21名研究生完成学术论文,助力众多学子在建筑学术领域崭露头角。
回顾程泰宁的成长之路,少年时期的经历为他奠定了独特的思维基础。从2岁到13岁,他跟随家人辗转5个城市、就读5所学校,历经至少7次搬家,尽管求学之路充满波折,教育缺乏系统性,但他对读书的热爱从未消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大名著都是他的心头好,尤其痴迷武侠小说。初中时,他甚至创作了数万字的武侠小说准备投稿;高中阶段,还成为《文汇报》的特约通讯员。广泛的阅读培养了他跳脱的思维,为日后的建筑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原本填报纺织、机械和建筑三个专业志愿的程泰宁,最终以第三志愿被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自此踏入建筑领域。求学期间,恩师杨廷宝——这位近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提出的“建筑设计无定式、无成法”的理念,给程泰宁留下了深刻印象。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他愈发领悟到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如今,他常以这一理念为指引,批评当下人们过度关注建筑形式,盲目追求“欧陆风”“现代风”“新中式”等现象,强调脱离时代和环境去评判建筑毫无意义。
程泰宁在建筑领域的卓越成就,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199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获评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4年,荣获梁思成建筑奖;2005年,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建筑理论与实践方面,程泰宁提出“天人合一”“理象合一”“情景合一”的创作理念,这一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上的东方设计观,与西方建筑创作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建筑理论体系的先声。他的理论见解和经典建筑作品在海内外备受赞誉,被《华中建筑》评价为众多杰出中国建筑师的代表之一;中国工程院肯定了他“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创作主张和原创性作品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贡献;新浪网则将他誉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其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加纳国家大剧院等作品,在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激励更多青年建筑学子,2010年9月,程泰宁慷慨捐赠50万元人民币,设立“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程泰宁奖励基金”,并将每年在东南大学教学所得持续注入基金,为建筑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建筑教育事业的坚守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