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煐:从齐鲁抗日烽火到国防教育阵地的忠诚卫士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长河中,陈煐是一位从齐鲁抗日战场走向高级指挥岗位的杰出将领。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血火淬炼,后又在军事院校与战略机关深耕数十年,为党和军队的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 **一、投身抗战:齐鲁大地的铁血政工骨干**
1938年,年仅20岁的陈煐投身革命洪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
- **基层淬炼**: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6支队战士起步,历任班长、排政宣员,凭借扎实的政治工作能力,迅速成长为清河军区3支队7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
- **敌后斗争**:1941年起,他先后担任清河军区青年营教导员、清中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四边独立营教导员等职,在鲁北、胶东敌后战场坚持“反扫荡、反蚕食”斗争长达3年多。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清乡”,他深入发动群众,建立隐蔽抗日政权,以灵活的战术与坚定的信念守住了根据地。
## **二、解放战争:从华东战场到东南沿海的攻坚先锋**
解放战争时期,陈煐随部队从山东转战华东,参与一系列重大战役:
- **主力团政委的战场担当**:担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政治处主任、第28军83师247团政委期间,他率部参加洛阳、邹平、德州、泰安、沙土集、开封、济南等战役,在攻坚作战中注重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激励官兵奋勇突破敌军防线。
- **渡海作战的战略考验**:1949年渡江战役后,他随第3野战军南下,参与解放上海、福州等战役,后任第28军82师政委,投身东南沿海防务,为巩固新生政权和解放沿海岛屿作出贡献。
## **三、院校建设:军事教育领域的耕耘者**
1952年,陈煐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从此与军事院校结下不解之缘:
- **军事学院的多岗位历练**:从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到基本系政治委员、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他在院校建设中推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参与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指挥人才。特别是在担任基本系政委期间,他注重学员战略思维与政治素养的双重提升,为国防现代化储备了骨干力量。
- **政治院校的领航者**:1978年任南京政治学校政委,他主导优化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强调“铸魂育人”的办学宗旨,为全军政治工作干部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四、战略机关:后勤与国防大学的治军实践**
- **总后系统的廉政建设**:1980年任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纪委书记,他牵头整肃后勤系统纪律作风,推动建立廉洁高效的保障体系,为新时期后勤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 **国防大学的战略视野**:1985年任国防大学副政委,他参与构建综合性军事教育体系,倡导“开放办学、联合育人”,推动国防大学成为我军高级将领的“孵化器”。在任期间,他深度参与军队院校改革,为培养适应现代战争的指挥人才殚精竭虑。
## **五、荣誉与评价:从大校到中将的军旅印记**
- **军衔与勋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88年获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及独立功勋荣誉章,见证了从抗日战争到国防建设的历史进程。
- **政治生涯**:作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大代表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始终以全局视野参与党和军队的重大决策,展现出忠诚可靠的政治品格。
## **结语:一生戎马,初心如炬**
陈煐的军事生涯贯穿“战斗—教学—治军”三大阶段:战争年代,他是冲锋在前的政工指挥员;和平时期,他是军事教育的拓荒者与战略机关的改革者。无论是敌后战场的艰难坚守,还是院校讲台的悉心育人,亦或后勤战线的廉政攻坚,他始终以“革命一块砖”的精神,在党和军队需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正如他参与创建的国防大学所承载的使命,他用一生诠释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本色,其忠诚、担当与奉献精神,成为人民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