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明][?-1562年,明朝中期大臣] 山东济南市章丘区人物 杨选(?—1562年),字以公。济南府章丘县(今山东省章丘市)人。明朝中期大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官至蓟辽总督、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御敌不力而被处死。 # 杨选:明代嘉靖朝的边疆重臣与悲剧命运 杨选,明代嘉靖年间重要的边疆大臣,其仕途起伏与嘉靖朝边防局势紧密交织。他虽有治边之策,却因一场兵败身陷囹圄,最终成为嘉靖朝严苛刑政的牺牲品。 ## **一、仕途崛起:从御史到封疆大吏** 杨选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后升任御史,外放易州兵备副使,开启军事生涯。嘉靖年间,蒙古俺答部屡屡犯边,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大同巡抚朱笈因御敌不力被捕,世宗越级提拔杨选为右佥都御史,接替大同巡抚之职。他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率军解大同之围,崭露头角。后因父丧回乡守制,服阕后复任原职,继续镇守边疆。 ## **二、蓟辽总督任上的治边举措** 嘉靖四十年(1561年),杨选升任蓟辽总督、右副都御史。他上任后条陈十五条边疆积弊,直指军制腐败、防御松散等问题,世宗多采纳其建议。同年,因居庸关岔道退敌有功,进官兵部右侍郎,成为明廷北疆防务的核心决策者之一。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古北口守将派遣哨兵出塞,遭朵颜卫擒获四人。朵颜酋长通汉(蒙古土默特部辛爱妻之父)叩关索要赏赐,副总兵胡镇设计擒获通汉及其党羽十余人。通汉之子为救父亲,将被俘哨兵带到长城下请求交换。杨选认为通汉可牵制辛爱,便要求以其子为人质,方肯释放通汉。此后通汉诸子轮流为质,半年一换。杨选以此自夸方略,与巡抚徐绅等人均获世宗赏赐。 ## **三、墙子岭之变与命运转折** 同年十月十一日,辛爱与把都儿等蒙古部落大举从墙子岭、磨刀峪毁墙入侵,京师戒严。世宗闻讯大惊,命兵部督促诸军全力剿敌。次日,杨选奏称敌军已向东逃遁,并为将士请赏。世宗对此存疑,询问内阁首辅徐阶,徐阶指出敌军实则驻兵平谷,杨选等人却退守通州,所谓“追杀”实为欺瞒。世宗由此对杨选心生嫌隙。 敌军东进后,在三河、顺义大肆抢掠,并于郑官屯包围明军,副将胡镇虽率军救援,但总兵官孙膑、游击赵溱战死,明军伤亡惨重。给事中李瑜弹劾杨选、徐绅及诸将御敌不力,众人皆被逮捕下狱。两日后敌军北撤,京师解严,但世宗对杨选的怒火未消。此时又有传言称通汉父子勾结敌寇入塞,世宗震怒,命法司重审杨选。法司最初以“守备不设”论斩杨选及徐绅等人,世宗又追加“纵敌通寇”之罪,将杨选下锦衣卫狱。杨选否认通敌,只承认利用通汉父子为人质之事,并提及曾上疏禀报世宗。但世宗仍命刑部按“失误封疆”之罪定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杨选被斩于市,枭首边关示众,其妻被流二千里,直至隆庆初年才获释。 ##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明史》评价杨选“于边备甚疏”,认为其边防部署存在重大疏漏。但从事件经过看,杨选在处理通汉父子问题上展现了一定的谋略,试图以人质牵制蒙古贵族,却因情报失误与战场指挥不力导致兵败。嘉靖朝对边疆大臣严苛的追责制度,加之世宗对边臣的猜忌,最终将杨选推向悲剧结局。其命运折射出明代中后期边防体系的脆弱性与皇权专制下的政治生态。 杨选的仕途起落,既反映了嘉靖朝“南倭北虏”危机下边疆大臣的艰难处境,也暴露了明廷在军事决策与官僚问责机制上的深层矛盾。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更是时代政治体制弊端的集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