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江苏徐州睢宁县人物 李光军(1919年01月09日~1995年04月28日),是江苏省睢宁县人,原名李儒吟,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人物生平 1919年1月9日生于江苏睢宁县古邳镇象山村。 1935年入睢宁职业中学学习,接受革命思想。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徐州第五战区青年军团学习。后任睢宁县青年工作团团员、邳睢县边区抗日青年救国会主任兼中共区委书记。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38年夏起任中共睢宁县委独立营排长、连长,邳睢县委军事部部长,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连长、营政治教导员,第5纵队3支队8团营政治教导员。参加开辟苏北、恢复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9旅26团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参加了山子头战役和西进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4师9旅26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17团团长。参加朝阳集、莱芜、白塔埠、孟良崮、南临、淮海等战役。 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21军63师参谋长,参加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3师副师长、师长。 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3师师长、副军长。参加了金城战役。 1956年到苏联,入伏罗希洛夫高等军事学院学习。 1959年秋毕业后回国。 1960年,李光军从21军调39军任副军长,主抓军事训练。 1963年8月,李光军从39军调64军任军长。 后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1977年至1985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86年,武汉军区被撤销,连同机关1800多名干部和科技人员,李光军将军在家待命。1994年春节这位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军区副司令员接到离休命令。 1987年8月,武汉时代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李光军将军出任院长。 1995年4月28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76岁。 李光军指挥作战,判断准确,坚决果断。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名将薛岳直接指挥国民党12个旅白徐州、夹沟、固镇地区分三路向淮北解放区进攻,企图在苏中之敌配合下侵占淮阴。山东野战军指挥部发起了朝阳集战役。26团为实现纵队和旅首长决心,定于26日晚7时,向杨桥开进,控制赵楼、高社地区,切断双沟与朝阳集敌之联系。当日下午,代理团长李光军率领全团冒雨向杨桥、王楼方向搜索前进。 他率l营先头开进。越过海郑公路后,他感到部队行动方向不对,立即命令部队停下,仔细询问老乡,果然出错。他立即纠正部队行进方向,加速前进。 当部队离杨桥还有两里多地时,他发现杨桥人声嘈杂,并有火光隐现,迅速判断出杨桥已被敌占领,正在抢修工事,当即指示:“1营和后续部队抓紧作好战斗准备。”亲自察看地形,具体部署作战。 经报请旅首长同意,27日凌晨3时,全团发起攻击,很快歼敌1个加强连,毙俘敌120多人。 攻下杨桥后,李光军命令部队赶修工事,加强警戒。下午1时,忽然从西南方向传来密集的枪声,他凝神静听,没有听到炮声,判断出这是敌人正在突围与我兄弟部队展开的激战,果断命令2、3营迅速出击,1营担负警戒并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由于他决心果断,部队动作迅猛,配合兄弟部队很快结束了战斗,俘敌700多人。 此战可见李光军指挥作战,非常敏感,很有魄力,下决心很果决,有大将之才。 李光军能正确对待职务升降,能上能下。 他在新四军26团工作时,有两次职务变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次是因为部队整编,他由原来任营长改任为副营长,另一次是当副团长时代理团长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带部队打了几次胜仗后,上级又派来一位新团长。他毫无怨言,主动向新来的营长、团长介绍营、团的情况。 为了及时准确捕捉战机,正确使用兵力,实施有效指挥,李光军作战时总是喜欢抵近敌阵地侦察,靠前指挥。 (7)李光军在战斗中善于根据敌情、地形,研究出克敌制胜的方法。 家庭情况 儿子:李少军—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老婆:朱易华 主要事迹 李光军先后直接参加的战役、战斗有百余次。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的较大的战役战斗有:朱家岗守备战、山子头自卫反击战、侍卫圩子伏击战、张楼攻坚战、保安山追击战等。 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的重大战役战斗有:朝阳集、泗县、包河、宿北、莱芜、孟良窗、胶河诸战役,高密攻坚战、莱阳战役、淮海战役、郭楼守备战、渡江战役以及挥师进军浙东南、闽北,解放沿海岛屿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任营长、教导员6年多,所带的营一直是团的主力营,被人们称颂为“钢一营”。他任副团长、团长4年多,所带团队一直是师的主力团。以后到师里任参谋长、师长也是如此,所带领的部队英勇顽强,机智勇敢,敢于打硬仗,打恶仗,能攻善守。 邳睢铜之战 1941年,新四军9旅26团挺进邳睢铜,经过3个月战斗,五战五捷。这五战五捷中,有四战是李光军指挥的1营担任主要任务,1营歼灭敌人最多,缴获武器也是最多的。 第一仗攻击土山。1营主攻3营助攻,很快打下土山据点,1营乘胜又歼灭了陈庙敌人,先后全歼顽敌刘老水特别支队,击毙支队长,俘敌副支队长以下600余人。 第二仗26团长途奔袭铜山兰伯华部。又是1营担任主攻,6小时跑了180里路,凌晨出敌不意,攻击白塔敌顽据点,歼敌一个大队,俘敌大队长以下600余人。 第三仗攻击邳睢铜顽军主力,即刘天展的常备旅。在野外遭遇中,1营抓住了敌人一个营长,查明了敌情,然后连续突击冲锋。在全团2、3营的共同攻击下,俘顽敌副旅长、团长以下800多人。 第四仗攻克海镇公路上欧庙据点。1营与3营担任攻击,部队迅速攻进据点。最后遇到敌人核心工事——大碉堡,不断伤亡,久攻不下。1连连长刘冠勇提出用柴草点燃干辣椒薰敌人,李光军觉得是个好办法,报告团长罗应怀,派人搜集100多斤干辣椒,烈火浓烟卷入敌炮楼,呛得伪军涕泪齐下,纷纷缴枪投降,很快解决了战斗,毙俘敌300余人。 第五仗,扫荡铜山兰伯华残部是兄弟部队打的。 经过五战五捷,邳睢铜根据地扩大了,韦国清说:“李光军指挥的1营贡献最大”。 朱家岗守备战 在朱家岗守备战中,李光军沉着冷静地带领战士们顽强坚守,1连3排坚持用大刀、枪托与日军血战9个小时,终因敌众我寡,2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1营指战员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击,与兄弟部队一起保住了朱家岗阵地,取得了33天反“扫荡”的胜利。 高密攻坚战 1947年11月,华东野战军决定发起胶河战役。高密是敌军盘踞胶东的重要据点。为歼灭据守高密之敌,纵队命令6师担任高密城东南面主攻。6师决定以李光军任团长的17团为主要突击团,由城东南角实施突击。 高密被敌人称之为“固若金汤”的坚固阵地。攻击高密,是全纵队自解放战争以来最艰巨的一次攻坚战。作为主攻团团长,李光军把团指挥所设在2营。 战前,他亲自到2营组织班以上干部侦察地形,研究敌情。经过实地考察,他指挥2营向城东南角挖了一条可供内爆用的坑道,并用棺材装上500斤炸药,安放在敌碉堡下的爆破点上。炸开突破口后,4连迅速发起冲击。李光军立即率团指挥所随队跟进,并亲自指挥4连打退了敌人的反击,扩大和巩固了突破口。 当他得知兄弟部队没有攻下东城门,3营7连也因爆破点太近没有炸掉敌人瓮城阵地,致使部队伤亡较大,南城门一时难以攻下。他果断命令:2营6连迅速跟进人城,向北攻击;3营9连和8连从2营突破口入城,向西发展,迅速夺取东南门敌主要阵地;1营人城后由东南向敌团部核心阵地发展进攻。 经过激烈战斗,3营首先歼灭了东南城门敌人,尔后同1营并肩攻入敌团部核心阵地,9连捉住了敌团长。高密攻坚战胜利结束,华野内线兵团由此赢得了战役主动权。 在这次战斗中,李光军始终坚持靠前指挥,把握战情,捕捉战机,果断指挥,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创建民办科研机构——武汉时代科学研究院 1987年8月,李光军以军队离退休干部为纽带,联系地方广大科技人员一起军民共建,通过自筹资金,创办了一所自负盈亏的民办科研机构——武汉时代科学研究院,李光军将军出任院长。一时间,400多名军队离退休干部投奔到李光军麾下。著名柑桔专家章文才、教育家刘道玉、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国平、高尚荫、刘建康、方俊等,也都与武汉时代科学研究院相继为伍,形成了一个高智力集团。 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拚搏,研究院已建立起航空、通讯、化工、信息工程、建筑设计、医学等24个不同学科的研究所,并与40多家军内外企业建立了横向联系,开发出30多项技术成果,其中11项得到了推广应用。 李光军将军的选择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称赞他“办了一件大好事”。 人物评价 “李光军是‘一级一级打上来’的军长。”——陈冠任《首都周围的八大集团军》 “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顾全大局,勤奋工作,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生活俭朴,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和高风亮节。”——人民日报 李光军,生于 [具体出生时间],籍贯为江苏徐州睢宁县,是一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留下光辉印记的少将。他是英勇无畏的战斗英雄、足智多谋的军事将领,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为中国的独立、解放以及国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李光军出生在睢宁县一个普通但充满爱国情怀的家庭。睢宁这片土地,虽地处苏北平原,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家庭的熏陶下,李光军自幼便对国家大事充满关注,心中早早埋下了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种子。少年时期,他目睹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百姓在战乱和压迫下的悲惨生活,这更加坚定了他改变现状的决心。在学校里,李光军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同时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8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年仅十几岁的李光军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初入部队,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情,迅速适应了艰苦的战斗生活。在战斗中,李光军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敢和机智。他总是冲锋在前,不畏强敌,多次在危险关头挺身而出,为战友们树立了榜样。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日军凭借着精良的武器和优势兵力,对我军发起猛烈攻击。李光军所在的部队陷入了困境,但他毫不畏惧,带领身边的战友们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与日军周旋,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为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和军事素养的提升,李光军逐渐崭露头角,被提拔为基层指挥员。他深知作为一名指挥员,不仅要有勇敢的精神,更要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于是,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知识,研究各种战术战法,结合实际战斗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他的带领下,他所指挥的部队在多次战斗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战绩,成为了当地抗日武装力量中的一支劲旅。 解放战争时期,李光军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李光军所在部队承担了艰巨的作战任务。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防守,李光军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的争夺。在一次攻坚战中,部队久攻不下,陷入僵局。李光军亲自观察战场形势,发现了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他果断调整战术,组织了一支突击队,趁着夜色发起突然袭击。突击队如神兵天降,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打开了局面。在他的指挥下,部队成功完成了作战任务,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军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必须加强国防建设。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担任军事院校领导期间,他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亲自授课,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战斗经验和军事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们。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作战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从院校毕业,走向部队的各个岗位,为国防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军事科研方面,李光军也积极参与和推动相关工作。他关注国际军事科技的发展动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他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军事科研项目,致力于提高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得到研发和应用,为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工作中,李光军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工作一丝不苟,无论是作战指挥还是军队建设,他都力求做到最好。在生活中,他关心下属,与士兵们打成一片,深受广大官兵的尊敬和爱戴。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楷模。 1995年李光军将军走完了他光辉而又充实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国防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