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志坚[公元1921年-2004年,末代皇姑] 北京市东城区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爱新觉罗・金志坚,这位末代皇姑,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独有的光芒。她的一生,跨越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从封建王朝的尊贵格格,转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其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金志坚,原名爱新觉罗・韫欢,于 1921 年 9 月 11 日,出生在北京的醇亲王府北府。醇亲王府,在晚清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她的祖父醇贤亲王奕譞,因慈禧太后的安排,其第二子载湉成为了光绪皇帝。而金志坚的父亲载沣,在光绪帝驾崩后,其子溥仪登基,载沣便担任起了监国摄政王,成为了晚清实际的掌权者之一。金志坚作为王府中的七格格,一出生便被赋予了尊贵的身份。然而,此时的清王朝已风雨飘摇,距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仅仅过去了 9 年。 金志坚的童年,虽然依旧生活在王府的高墙之内,享受着优渥的物质条件,但时代的变革已悄然渗透进王府的每一个角落。1924 年,冯玉祥发动 “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一度回到醇亲王府小住。那时年仅 3 岁的金志坚,或许还无法完全理解这一事件对家族命运的巨大影响。但此后,溥仪与王府众人的往来逐渐减少,王府的氛围也变得愈发压抑。 1929 年,8 岁的金志坚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她和四哥溥任、六姐韫娱一起,进入了英国工部局所办的 “耀华学校” 读书。在这所西式学校里,金志坚接触到了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在这里,她学习英文、数学、科学等现代学科,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然而,这样的学习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936 年,由于各种原因,三兄妹在寒假之后便停学了。 停学后的金志坚,回到了王府。1939 年,一家人再次回到醇亲王府。这一年,载沣请来以前宫廷有名的画师刘隽生,住进王府花园,对金志坚、溥任和韫娱三兄妹进行诗书画的教导。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金志坚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不仅学习了绘画技巧,还对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段在王府花园中学习艺术的时光,成为了她人生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1942 年,对于金志坚来说是一个悲痛的年份。她的额娘邓佳氏因病去世,年仅 46 岁。额娘的离去,让金志坚的内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此后,刘老师也离开了王府,金志坚的生活再次发生了变化。 1947 年,26 岁的金志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她走出了王府花园,到一所兢业学校帮助四哥溥任工作。在学校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她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也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从此,她对教书育人这份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8 年,金志坚和朋友李淑芬一起,开办了一所女子职业学校 ——“坚志女子职业学校”。这所学校的开办,旨在为女性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金志坚将自己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然而,由于家族的特殊身份,金志坚在个人生活方面,尤其是婚姻问题上,一直面临着诸多困扰。尽管如此,她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1949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对于金志坚来说亦是如此。1 月 31 日,北京和平解放,金志坚和学生们一起加入了庆祝解放的大游行队伍,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同年 10 月 1 日,她又和学生们一起参加了开国盛典。新中国的成立,让金志坚看到了新的希望,也为她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1950 年,金志坚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她以 “金志坚” 之名,被政府正式吸收为公办小学的教员,成为了兄弟姐妹当中第一个参加革命工作的人。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金志坚,寓意着自己要坚定地走新的人生道路。同年 2 月 12 日,在朋友李淑芬的介绍下,金志坚认识了年长她两岁的乔宏志,并在三对新人的集体婚礼中结婚。乔宏志出身于山东省博山县的一个贫民家庭,是一位汉族老师。婚后,两人生活和睦,金志坚也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她先后生下了长女乔英、长子乔岷和次子乔岱。 1951 年,金志坚的父亲载沣病故。载沣一生,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诸多起伏。他从摄政王的高位上退下后,选择了远离政治,闭门不出。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结束。金志坚虽然悲痛,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新社会中生活的决心。 1955 年,金志坚被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崇文区委员会,并担任常委。这一身份,让她有了更多机会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她积极参与各项讨论,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为改善教育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7 年,金志坚开始担任精忠街小学教导主任。在这个岗位上,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才能。她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在她的努力下,精忠街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1960 年,对于金志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她和大哥溥仪等兄妹们得以团聚。这是多年来,兄妹们第一次齐聚一堂。见到溥仪的那一刻,金志坚心中百感交集,平生第一次叫了一声 “大哥”。这一声 “大哥”,饱含了多年的思念和复杂的情感。然而,就在这一年的 4 月 14 日,金志坚的丈夫乔宏志病故,年仅 41 岁。丈夫的离世,让金志坚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但她没有被打倒,而是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子女的重任。 1967 年,大哥溥仪病死于北京,时年 61 岁。溥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坎坷。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新中国的公民,他的经历见证了时代的巨变。金志坚在大哥离世后,心中感慨万千。她深知家族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明白家族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1967 年 6 月,金志坚响应号召,到丰台区黄土岗公社白盆窖大队参加麦收劳动。在劳动中,她与普通百姓一起劳作,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这段经历,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也让她对人民群众有了更深的感情。 1975 年,金志坚担任北京市第 227 中学副教导主任。她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培养学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在学校里,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她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1979 年,金志坚从北京市第 227 中学副教导主任的岗位上退休。但她并没有停止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时常会给年轻教师传授经验,关心学校的发展。 2004 年,初夏时节,金志坚重病住院。二十几天以后,她离开了人世。8 月 9 日,百位吊唁者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菊花厅向她的遗体告别。金志坚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号。 金志坚的一生,是充满变化和转折的一生。她从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姑,转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她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段独特的人生篇章。晚年的金志坚,曾说出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的家族,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我能够为人民服务,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荣幸。” 这句话,体现了她对家族历史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她对新社会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感恩之情。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革,她也在这变革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