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高庆狮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庆狮
高庆狮[公元1934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福建厦门市思明区人物
高庆狮(1934年7月17日—2011年5月16日),福建厦门人,计算机学家,计算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高庆狮195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1957年—1994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2011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高庆狮,1934年8月出生于福建厦门思明区美丽的鼓浪屿。他的童年在海边度过,造就了他无忧无虑的性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高庆狮和母亲逃回到漳州父亲家。

高庆狮儿时聪明勤学,遇上了一些好老师。钟芬小学(现漳州一小)的杨校长,省立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的陈老师,都是他的数学老师,对他影响深远。他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像自己母校漳州一中的老师那样教书育人。

1953年,高庆狮以数学100分、物理97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原本学习抽象数学。但为了国家需要,他两次被动员改行。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成立,同年9月,计算所与北大和清华合办了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高庆狮从抽象数学专业被安排转学计算数学,参加了这一训练班。北大毕业后,高庆狮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和设计小组,从此他又从计算数学转向计算机总体设计,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高庆狮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从实习研究员逐步成长为正研究员。在此期间,他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计算控制中心早期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计算机部分,后来移交给军方)。他还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负责人之一,负责其指令形式和指令系统设计、实现该指令形式及指令系统的指令部件结构和运算部件的运算算法。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实际研制目标无法满足中国飞行体设计的计算流体力学需要的情况下,1973年3月,中科院计算所老所长阎沛霖带着高庆狮来到钱学森那里接受亿次机设计任务。1973年5月,高庆狮分析了已存在的巨型机的优缺点之后,提出了实现向量语言的纵横加工向量机和适合国情、全部可以国产化的亿次/秒巨型机的设计方案。1974年,他提出了一阶递推的常数效率的“纵横加工并行算法”,比美国杂志上相近的论文早13年。

1978年,高庆狮提出了虚共存细胞结构纵横加工向量机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十亿次和百亿次巨型机方案。他发表在国际系统结构年会的“素数地址快速计算”,克服了美国素数巨型机浪费存储空间的缺点。同年,他被评为全国科技大会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

1980年,高庆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计算技术领域最早的两位院士之一,也是当时技术科学部最年轻的院士。同年,巨型机的任务转到国防科技大学后,中国科学院转向研究面向未来智能领域应用的巨型机系统,该项目1986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在这项研究中,高庆狮发现人类智能活动的基本模式之一是“宏变换”,并发表了一组有关宏变换和选择跳跃搜索的论文,包括多项式算法、线性算法、局部搜索和常数算法,这些算法都比美国同类算法早。

此外,高庆狮还对机器翻译产生了浓厚兴趣,把机器翻译作为独立研究课题。上世纪80年代末,他组织和指导由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及协作人员组成的20名研究开发小组进行开发。90年代又提出基于变换的多语言互译新方法,并与公司合作进行实验。

2000年,他开始研究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国际上第一个从计算机系统结构角度来防止病毒攻击和盗窃的方案,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接着,他又提出了提高自然语言口语识别和文字手写识别率的有效方法,再次获得了发明专利。2004年,他发现Zadeh提出的模糊集合论存在不完备等缺点,提出了新模糊集合论,把模糊集合论扳回精确科学轨道。

高庆狮曾任第五届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担任过加拿大Alberta大学和TUNS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以及美、加、日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所的访问教授。他还是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终身研究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客座教授,深圳大学名誉教授。

在教学方面,高庆狮指导过7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奋务实的学术精神,关心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重视身教胜过言传。他常说:“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独立判断是非曲直,独立判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学价值”。

2011年5月15日凌晨2点,高庆狮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7岁。他的去世是中国计算机界的重大损失。高庆狮一生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和智能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是中国计算机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人”。他在国内外一级学报及国外国际会议等处发表论文70多篇,完成30多篇有关重大工程的论证报告,作为设计负责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4项。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的众多优秀学生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继续贡献着力量。
上一篇:叶渚沛下一篇: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天津市委书记
落马官员
原中顾委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
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青海省委原书记
原中央委员
广宁县烈士
教育事业的勤勉耕耘者
中国古代十大太监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
中国台湾学者、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重庆市委书记
四川省委原书记
湖南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任乌克兰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
香港影视界泰斗、资深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青海省委原书记
山西省委原书记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原重庆市委书记
朝鲜第二代最高领导人
首届国医大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药学界泰斗
开国少将、昆明军区原政治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