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水,男,汉族,1934年5月1日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空军院士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本水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幼年时期,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他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对数理化等学科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他顺利完成了中小学学业,为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于本水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成功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 。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了自动控制领域的理论与技术 。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专业书籍,参与各类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 。于本水的勤奋和钻研精神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在导弹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956年,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选拔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继续深造 。在哈军工,他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军事技术知识,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日后投身国防科研事业做好了充分准备 。1957年,于本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 。从此,他正式踏上了为我国导弹事业奋斗的征程 。
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于本水开启了他辉煌的科研生涯 。初入单位,他便参与到我国早期导弹型号的研制工作中 。当时,我国导弹事业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物资匮乏的困境 。但于本水毫不退缩,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积极投身到科研工作中 。在研制过程中,他深入研究导弹的飞行原理、控制系统和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 。为了解决导弹飞行稳定性的问题,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他们反复模拟导弹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状态,对各种参数进行优化调整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成功提高了导弹的飞行稳定性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于本水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团队中的核心技术骨干 。1964年,他担任了某型号导弹总体设计负责人 。这一型号的导弹研制任务艰巨,技术难度极高 。于本水深知责任重大,他带领团队全力以赴 。在设计过程中,他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 。例如,在导弹的制导系统设计上,他采用了新型的制导算法,大大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 。在导弹的结构设计上,他优化了布局,减轻了重量,提高了导弹的机动性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们成功研制出了该型号导弹 。该导弹在试验中表现出色,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 。它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于本水又承担起了新型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 。这一时期,国外先进导弹技术不断发展,给我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于本水意识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破传统技术的束缚,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和技术攻关 。在导弹的动力系统方面,他们研发了新型的发动机,提高了导弹的射程和飞行速度 。在雷达系统方面,他们采用了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技术,增强了导弹的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在研制过程中,于本水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他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交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型防空导弹终于研制成功 。该导弹具有射程远、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它的列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防空作战的能力,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
除了在科研一线的卓越贡献,于本水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深知人才是推动导弹事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他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科研人才 。在工作中,他以身作则,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 。他经常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年轻科研人员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对于年轻科研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总是耐心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批优秀的导弹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这些人才在我国后续的导弹研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于本水在导弹领域的杰出贡献,使他获得了众多荣誉 。他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他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顶尖导弹专家交流经验 。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国际导弹技术领域赢得了声誉 。2001年,于本水凭借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一荣誉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杰出贡献的高度肯定 。然而,于本水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继续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时刻关注着国际导弹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推动我国导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
在社会活动方面,于本水也积极参与 。他经常到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人生感悟 。他鼓励年轻一代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还参与了一些国防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导弹知识,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 。2019年,于本水回到家乡九台,参加了一系列公益活动 。他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家乡的学校捐赠了图书和教学设备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
于本水的一生,是为我国导弹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我国导弹领域的领军人物,凭借的是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追求 。他在导弹研制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导弹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本水院士的精神和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未来,相信于本水院士的贡献将继续影响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