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贲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贲德
贲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像 吉林长春市九台市人物
贲德,男,满族,1938年4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14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技委副主任。
贲德,1938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市,是我国雷达领域的杰出人物,为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中国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也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教授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在雷达技术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 

贲德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幼年时期的他,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常常跑到小学去玩耍,学校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吸引着他,也让他对上学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进入小学后,贲德展现出了过目不忘的天赋,学校的小图书室成了他的知识乐园,他从报纸、杂志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1951年7月,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贲德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了第一名,获得了保送进入九台县第一中学初中学习的机会 。然而,进入中学面临着诸多困难,学校离家约10公里远,住校的费用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支 。幸运的是,在小学老师的帮助下,学校减免了他的学杂费 。在家人的支持下,贲德毅然选择走读完成初中学业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他每天都要往返20公里上下学 。1954年9月,贲德进入吉林市第二高中就读 。在这里,他申请到了助学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他,更加珍惜时光,课余时间大多在图书馆或教室埋头看书 。1957年,贲德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初入大学,贲德进入了电机系学习 。然而,一年后,学校因应国家发展需求,从电机系挑选部分学生转到无线电系专攻雷达专业,贲德便是其中之一 。虽然对雷达专业一无所知,且该专业教学设备匮乏,但贲德欣然接受了这次专业转换,因为他看到了接触无线电领域尖端技术的机会 。在新的专业里,他学习态度端正,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 。1960年3月,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尚未毕业就被任命为助教,提前投身工作 。1962年,贲德正式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毕业 。 

1963年6月,贲德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工作 。这里是新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贲德在这里开启了他辉煌的科研生涯 。1964年,他前往北方大山深处,参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 。那时,我国在相控阵雷达领域的研究近乎空白,相关资料多为英文,而贲德此前学的是俄语 。但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他凭借顽强的毅力,仅用两个月时间,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大量英文专业词汇,实现了能够看懂英文资料的突破 。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贲德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从原理研究开始,历经关键技术攻关、设计方案制定以及加工生产等多个环节,日夜奋战 。1965年起,贲德担任专业组长,1969年,他被任命为总体室主任 。同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国家向14所下达了研制大型远程预警雷达(7010雷达)的紧急任务,并要求在半个月内拿出方案 。贲德不负众望,仅用10天就拿出了方案,经过多次完善后被上级采纳 。随后,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参与了7010雷达从实施方案论证、系统工程设计、分机任务确定、加工生产组织、现场安装调试、试飞方案制定到试飞现场组织指挥,直至鉴定验收等各个阶段的工作,成功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 。7010雷达基地位于张家口市的山区,工作环境艰苦,但贲德和同事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经过数年奋斗,成功建成了中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 。该雷达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设计预期,此后,在对外空目标监视、跟踪卫星及导弹等任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圆满成功 。1978年,7010雷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得电子部科技成果奖特等奖 。这部雷达的研制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相控阵技术的进步,为14所掌握相控阵体制雷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20世纪70年代末,14所又交给贲德一项艰巨任务——研制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当时,空中作战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新一代战机需具备上视和下视超视距作战能力,而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正是实现这一能力的关键,其战略意义重大 。虽然贲德对该领域了解有限,但他深知这是国家急需的技术,毅然承担起研制任务 。他和团队首先深入研究原理,开设了上百个课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途径 。在解决原理问题后,便开始整机设计 。在研制过程中,他们遭遇了诸多技术难题 。1984年,贲德担任机载雷达部主任,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1988年8月20日,贲德带领团队在南京大校场机场开展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调试工作 。外场试验场条件恶劣,场地坑洼不平,住宿条件简陋,用水浑浊,夏天炎热且蚊蝇肆虐,冬天寒冷且机场噪声大 。但贲德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克服困难,常常工作到深夜 。试飞过程中遇到问题,他立即组织研究改进,还将设备拿到高校做低气压试验,连续奋战三天三夜 。外场地空模拟试验达标后,将147 - 1雷达安装在苏联老式安 - 24试验机上调试,贲德每次都参与试飞 。期间,飞机曾遭遇发动机熄火、起落架卡住等险情,但他毫不退缩 。1989年,经过多年努力,贲德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一举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然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害了贲德的健康,他体重骤降,抵抗力下降,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 。即便如此,他仍心系工作,未能好好疗养,病情反复,直到1993年才逐步好转 。该雷达通过鉴定时,获得了高度评价,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贲德担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同年,他主持的PD雷达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被中国电子学会授予会士称号 。1993年,他获得国防科工委光华基金奖特等奖 。1997年,荣获第二届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称号 。 

2000年后,贲德作为新型体制雷达的开拓者,指导天基监视雷达团队完成天基某雷达和新一代天基某雷达预先课题研究 。他还出版了专著《天基监视雷达新技术》,为我国天基监视雷达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1年,贲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03年,他获得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纪念证书 。2021年,获得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同年6月,“贲德院士工作室”落户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他与校方就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质量发展达成合作 。直至2024年前后,贲德仍在追踪世界先进的预警探测技术,直接指导分布式机会阵、微波光子学技术等领域的技术攻关 。他还活跃在教育领域,担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为培养新一代雷达技术人才贡献力量 。同时,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到各地开展科普讲座 。他曾说,普及科学知识要从孩子抓起,要让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孩子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 

贲德的一生,是为中国雷达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科研工作者,为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勇前行 。在未来,相信贲德的贡献将持续影响我国雷达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 
上一篇:李骏下一篇:于本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预警机之父
原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侨联会华夏杂志原主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