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学泰斗黄祯祥:开拓病毒学新领域,守护大众健康
在现代医学病毒学的发展进程中,黄祯祥是一位无法被忽视的杰出人物。他以卓越的科研成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医学病毒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1910年2月10日,黄祯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众饱受疾苦,医疗卫生条件极为落后。童年的黄祯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亲眼目睹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立志从医、拯救苍生的种子。1916年,黄祯祥入读厦门养元小学,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学生时代的他,勤奋刻苦,对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27年8月,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燕京大学生物系预科,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生物学基础知识,为日后投身医学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两年后,也就是1929年,黄祯祥成功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当时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
## 协和求学,初露锋芒
北京协和医学院采用的是严格的美式医学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丰富且难度极高,对学生的学业要求近乎苛刻。但黄祯祥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天赋,迅速适应了这里的学习节奏。在学习期间,他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1934年,黄祯祥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因其出色的表现留校,先后担任住院医师、内科助教。此后的8年临床实践,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极为宝贵的历练阶段。他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处理各种复杂的病症。在与疾病的斗争中,黄祯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逐渐培养出了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判断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深知,仅仅依靠现有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手段远远不够,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凭借着扎实的医学基础和对医学前沿问题的敏锐洞察力,黄祯祥在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传染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深入研究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医学界崭露头角。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现了黄祯祥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他日后在病毒学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 赴美深造,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
1941年,黄祯祥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被北平协和医院选派到美国留学。先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进修病毒学,后于1942 - 1943年期间,担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当时的国际病毒学研究刚刚起步,病毒学研究方法较为落后,许多关键问题亟待突破。病毒培养作为病毒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其技术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病毒学的发展。传统的病毒培养方法依赖于实验动物,不仅成本高昂、操作复杂,而且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也较差。黄祯祥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一头扎进实验室,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终于在1943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首创了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这一技术的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病毒学研究的前行道路。它彻底改变了以往病毒培养依赖实验动物的局面,将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革新为肉眼观察法,极大地提高了病毒培养的效率和准确性。世界各地的病毒学家纷纷采用或改良这一技术,成功分离出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并制备了相应的疫苗。美国1982 - 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录》均高度评价这一重大发现,称其“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公认为“在医学病毒学发展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就连50年代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美国著名病毒学家E.恩德斯,其获奖成果也是在采用了黄祯祥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黄祯祥的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在国际病毒学界引起了轰动,更为后来病毒学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毅然归国,投身祖国医学事业建设
留美期间,黄祯祥虽然拥有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但他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局势。彼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蹂躏,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以及科学救国的坚定理想,1943年年末,黄祯祥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踏上了归国之路。回国后,他立即奔赴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担任实验医理组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战时期的医疗卫生工作中。1947年8月,黄祯祥被调至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担任院长兼病毒室主任一职。在这期间,他不仅致力于提升当地的医疗卫生水平,还积极开展病毒学研究工作,为培养医学人才贡献力量。北平解放前夕,面对动荡的局势,许多人选择离开,但黄祯祥坚定地决定留下来。他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新中国的诞生,坚信在新的时代,自己能够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 新中国成立后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黄祯祥迎来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的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抗美援朝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阴谋,黄祯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深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他凭借着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无畏的勇气,为捍卫人类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黄祯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麻疹病毒相关领域。他带领科研团队在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麻疹疫苗生产工艺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多种有效的免疫方法。例如,用野毒株及抗体结合的方法,成功免疫易感者;用半减毒株成功免疫带有母体抗体的婴儿;用福尔马林短期处理麻疹病毒制成的快速减毒活疫苗,也成功实现了对易感者的免疫。黄祯祥发表的《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这一重要论文,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后,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在国内外医学病毒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1973 - 1978年,黄祯祥又以满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身于乙型脑炎及其疫苗的研究工作。他带领团队深入疫区,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了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在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该成果又于1989年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黄祯祥的精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为中国有效控制乙型脑炎的流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976年,黄祯祥凭借其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病毒免疫诊治肿瘤”的全新设想。他认为,利用病毒感染肿瘤细胞,不仅可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病毒感染后还会改变肿瘤细胞膜的抗原性,从而有利于调动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控制肿瘤的发展。为了验证这一设想,他带领科研团队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领域不断探索前行,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甚至在自己身患白血病后,黄祯祥仍以大无畏的精神,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为学科发展作出了最后的奉献。他的这一创新设想,为肿瘤治疗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虽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但为人类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考线索和依据。
## 热心学术交流,培育病毒学人才
黄祯祥不仅在科研领域成果斐然,还十分热心于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代表中国出访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交流,他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也为国内病毒学研究团队带回了国际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先进技术。1983年,他率领中国微生物代表团应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此次大会上,黄祯祥凭借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美国丹顿市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授予他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在国内,黄祯祥倡议并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为国内病毒学研究者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 病毒学》《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等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这些著作系统地总结了病毒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国内病毒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此外,他还发表了《北京市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年流行性脑炎(日本乙型)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北京市流行性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别》《北京市流行性脑炎媒介的推论和防预》《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麻疹病毒的分离》《影响麻疹病毒血凝素滴度的某些因素探讨》《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用于肿瘤诊断》等众多高质量的论文,为推动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黄祯祥始终将培养病毒学人才视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他治学严谨,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病毒学人才茁壮成长。其中,医学微生物学家闻玉梅院士、病毒学家曾毅院士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推动中国病毒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 巨星陨落,精神长存
1987年3月24日,黄祯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77岁。他的离世,是中国医学病毒学界的巨大损失。为了纪念他在医学病毒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他在海内外的同事、亲友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病毒学基金会(黄祯祥医学病毒基金会),以黄祯祥的名义颁发奖学金,旨在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医学病毒学研究,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1990年,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前身)共同主编、出版了《黄祯祥论文选集》,以此缅怀他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黄祯祥的一生,是为医学病毒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在病毒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他首创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麻疹、乙型脑炎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热心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黄祯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心怀祖国、情系人民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