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乃超[公元1904年-1987年,赤坎晨光小学创办人]+像 广东韶关市翁源县人物 许乃超,一位来自广东韶关市翁源县的杰出人物,他是心怀大爱的教育先驱,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创办了赤坎晨光小学,为众多学子开启知识之门;是积极投身社会变革的进步人士,在不同时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04 年,许乃超出生于广东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翁源这片土地,山川秀丽,人文底蕴深厚,孕育了许乃超坚韧不拔与热爱家乡的品质。龙仙镇的生活经历,让他自幼便对家乡的教育状况有深刻的认识,也在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面貌的种子。 少年时期,许乃超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超出同龄人的聪慧。尽管家境并不富裕,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在当地学校努力学习。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对文学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各类书籍,他逐渐开阔了视野,对国家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列强的侵略、国内的动荡,让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这些现实深深刺痛了许乃超的心,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青年时期,许乃超积极寻求知识的提升和思想的进步。他前往外地求学,接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文化。在求学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大量有知识、有觉悟的人才,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他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决心。 1933 年,许乃超回到家乡翁源,决心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实事。他看到家乡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心中十分焦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为家乡的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然而,创办学校并非易事,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不足、场地难找等诸多困难。但许乃超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四处奔走,积极筹集资金。他向当地的乡绅、富商以及热心教育的人士宣传办学的意义,争取他们的支持和资助。同时,他还亲自寻找合适的办学场地,经过多方努力,最终选定了赤坎的一处地方作为校址。 在解决了资金和场地问题后,许乃超又着手招聘优秀的教师。他深知,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他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邀请他们来到赤坎晨光小学任教。在许乃超的努力下,1933 年秋,赤坎晨光小学正式创办。学校创办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但许乃超和老师们没有丝毫抱怨,他们齐心协力,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许乃超亲自担任校长,他不仅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还亲自授课,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赤坎晨光小学在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开设了传统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还增加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许乃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他的带领下,赤坎晨光小学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许多从赤坎晨光小学毕业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除了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许乃超在社会活动中也积极发挥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师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他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通过演讲、演戏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同时,他还带头捐款捐物,支持抗日部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许乃超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学校的资源,为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提供掩护和帮助。他组织师生秘密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时期,他毫不畏惧敌人的迫害,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许乃超继续为翁源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他积极参与翁源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为提高全县的教育质量出谋划策。他还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经常到学校和青少年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生活中,许乃超是一个非常朴实和善良的人。他虽然为家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深入群众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对待同事和朋友真诚友善,乐于助人,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87 年,许乃超因病医治无效,在家乡翁源县与世长辞,享年 83 岁。他的离去让家乡人民深感悲痛,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许乃超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他创办的赤坎晨光小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翁源学子的求学之路。他的奉献精神成为了翁源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翁源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翁源县的历史丰碑上,成为家乡人民心中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变革时期,许乃超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