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一位以英勇无畏、指挥若定和卓越军事才能著称的传奇将领。在其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始终奋战在保家卫国的最前沿,历经无数战役洗礼,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国防事业的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杨得志于 1911 年 1 月 3 日出生,籍贯为湖南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市渌口区)。醴陵,这片湖湘大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杨得志自幼生活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铁匠,生活的艰辛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童年的他,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疾苦,心中早早埋下了改变命运、救国救民的种子。 1924 年,杨得志离开家乡,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在安源,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受到工人运动的影响,逐渐萌生了投身革命的想法。1927 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杨得志毅然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参加了著名的湘南起义。起义中,他表现英勇,作战果敢,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战斗精神,随后跟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得志在红军队伍中迅速成长。他先后参加了文家市战斗、第二次攻打长沙、吉安战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畏强敌,凭借出色的战斗表现,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步晋升为班长、排长、连长。1930 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此后,他在红军中担任了更重要的职务,如红 4 军 11 师 31 团团长等。在中央苏区的历次反 “围剿” 作战中,杨得志率领部队屡立战功。在第五次反 “围剿” 战斗中,面对敌人强大的攻势,他带领部队顽强抵抗,坚守阵地,为红军主力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1934 年 10 月,杨得志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他指挥部队参加了多次关键战斗。其中,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尤为著名。面对湍急的河流和敌人严密的防守,杨得志亲自挑选了十七勇士组成突击队,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强渡,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此后,他又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等,为巩固和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得志任八路军第 115 师 343 旅 685 团团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在这场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神话的战斗中,杨得志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与日军展开激烈拼杀,为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随后,他转战冀鲁豫地区,担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在冀鲁豫地区,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他带领部队多次与日军进行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他注重团结地方武装力量,共同抗击日军,使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1944 年,杨得志奉命率部返回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理论水平。 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等职务。他指挥部队参加了正太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在正太战役中,他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带领部队迅速突破敌人防线,歼敌大量有生力量,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清风店战役中,他果断决策,指挥部队迅速穿插包围敌人,取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为解放石家庄创造了有利条件。石家庄战役是我军首次攻克大城市的战役,杨得志精心策划,组织部队奋勇作战,成功解放石家庄,开创了我军夺取大城市的先例,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此后,他又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950 年,他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积极推动山东地区的军事建设和国防巩固工作。1951 年,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9 兵团司令员,后又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务。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指挥部队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等重要战役。在第五次战役中,他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与美军展开激烈交锋,给美军以沉重打击。上甘岭战役中,他精心组织指挥,志愿军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守阵地,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军威。 回国后,杨得志先后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在各个军区任职期间,他致力于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杨得志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负责指挥作战。他深入前线,精心部署作战计划,指挥部队英勇作战,给越南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80 年,杨得志担任总参谋长,在这一重要岗位上,他积极推动军队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军事理论研究和军事人才培养,为军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 年 10 月 25 日,杨得志在北京逝世,享年 83 岁。杨得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战斗一生。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他的卓越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