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至诚

开国上将

杨至诚

杨至诚[公元1903年-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像 贵州黔东南州三穗县人物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贵州三穗人,侗族。1928年,在反“会剿”的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杨至诚:从苗岭走出的开国上将与军需战线奠基人  


一、苗岭少年的求学路与革命启蒙(1903—1926)  
1903年11月30日,杨至诚出生于贵州黔东南州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一个苗族家庭。其父杨承栋是当地私塾先生,家境虽不富裕,却重视子女教育。杨至诚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13岁考入镇远模范高等小学堂,15岁就读于贵阳甲科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逐渐萌生救国救民的思想。  

1922年,杨至诚受进步思潮影响,与同学秘密传阅《新青年》《向导》等刊物,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放弃农业学校学业,辗转到湖南,考入长沙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在黄埔,他结识了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的同时,坚定了革命信仰。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式踏上革命道路。  


二、烽火岁月中的军事实践与后勤探索(1927—1937)  
1、参与南昌起义与井冈山斗争  
1927年8月1日,杨至诚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20军3师6团3营指导员。起义失败后,他随部队转战广东、江西,在三河坝战役中负伤,后随朱德、陈毅部队历经艰难跋涉,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在井冈山时期,杨至诚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副官长,负责部队后勤保障。当时红军物资极度匮乏,他带领战士们打土豪、筹粮款,自制军服、草鞋,开创了人民军队早期后勤工作的雏形。他曾回忆:“那时候,我们连缝补衣服的针线都要从敌人手里缴获,做军服的布料是打土豪得来的土布,用草木灰染色。”这种艰苦环境下的实践,为他日后成为“军需之父”奠定了基础。  

2、长征中的“粮草官”  
1934年10月,杨至诚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任军委后勤部部长。长征途中,他肩负着为数万大军筹粮、筹药、保障装备的重任。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时,他提前部署物资转运,确保部队顺利渡江;过草地前,他组织“筹粮突击队”深入藏区,用有限的食盐、布匹换取青稞,为部队渡过绝境提供了关键支持。  

一次,部队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中央红军衣衫褴褛,杨至诚连夜组织后勤人员用仅有的布料赶制数千套军服,让会师的战友们换上新衣,提振了军心。毛泽东曾称赞他:“至诚同志是我们的‘大管家’,没有他,我们的队伍走不出草地。”  


三、抗战时期的军需建设与理论创新(1937—1945)  
1、开辟敌后后勤保障体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至诚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面对日军封锁和国民党军的物资限制,他提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方针,在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推动军需工业建设。他主持创办了八路军被服厂、鞋袜厂、造纸厂、兵工厂,组织军民开垦荒地,种植棉花,解决了部队穿衣、吃饭、武器维修等难题。  

1940年,杨至诚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系统研究现代军队后勤理论。在苏联期间,他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撰写了《军队后勤建设的几个问题》等笔记,提出“后勤工作要服务于战争全局,既要保障供应,又要发动群众”的理念,这些思想后来成为人民军队后勤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后勤伟业(1945—1967)  
1、支援东北解放与全国战局  
1946年,杨至诚从苏联回国,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当时东北战场规模庞大,后勤补给任务艰巨,他创造性地建立了“兵站运输线”和“随军后勤基地”,将粮食、弹药、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在辽沈战役中,他组织百万民工支前,用马车、爬犁运输物资,创造了“百万大军靠后勤”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后勤部长,参与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工作。他提出“后勤要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观点,推动后勤系统向机械化、标准化转型,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物资供应提供了重要支持。  

2、开创人民军队军需教育事业  
1952年,杨至诚受命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今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前身),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他亲自制定教学大纲,聘请专家学者,将军事后勤理论与科学技术结合,培养了大批军需专业人才。他强调:“军需不仅是缝缝补补,更是一门科学,要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1955年,杨至诚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成为贵州籍开国将领中唯一的上将。此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继续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和后勤学术建设。  


五、桑梓情深与精神传承(1967年逝世后)  
杨至诚虽长期征战四方,却始终心系家乡。1962年,他回到三穗县探亲,看到家乡经济落后,便建议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鼓励乡亲们“自力更生,改变面貌”。他还将自己的部分工资寄回家乡,支持学校建设。  

1967年7月30日,杨至诚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他的逝世是人民军队后勤战线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吊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我是苗家的儿子,死后要把骨灰送回家乡,让我永远看着家乡的发展。”  

如今,杨至诚的故居在三穗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陈列着他用过的马鞍、钢笔、手稿等遗物,每年吸引上万名参观者。他的事迹被写入《贵州革命烈士传》,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后勤精神,成为黔东南红色文化的重要符号。作为从苗岭走出的开国上将,他用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精神如同苗岭的清泉,滋养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结语  
杨至诚的一生,是从苗乡少年到革命元勋的奋斗史,更是人民军队后勤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他不仅是军事将领,更是军需战线的理论家与实践家,其“后勤为战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至今仍闪耀着时代光芒。作为贵州黔东南的杰出儿女,他的精神已融入家乡的血脉,成为激励后人开拓进取的宝贵财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24 11:35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革命烈士
开国中将
原吉林省委书记
阜宁人物
革命烈士
磁县人物
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中国民俗学家
历史的罪人
革命烈士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战士”荣誉称号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云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原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澳大利亚政治家
澳大利亚第17任总理、澳大利亚自由党政治家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原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清末秀才。法学家
开国大校
湖南省委原书记
辛亥革命元勋
原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唐代风水大师
蓝光地产集团原董事长
开国大校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肃宁县人物
国务院原副总理
江苏籍烈士
革命烈士
开国上将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军事家
开国上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开国上将
著名纪实文学作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