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毅夫[公元1885年-1967年,四川陆军速成学堂] 四川德阳市绵竹市人物 乔毅夫,名云松,四川绵竹人,是国民党陆军中将,在近代四川历史上有着丰富而传奇的经历。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乔毅夫出生于1885年,自幼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在县立师范学堂读书时,受业师同盟会员傅春吾的影响,萌生了投笔从戎的想法。1906年,乔毅夫考入弁目队,因其表现优异,后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学堂期间,他勤奋学习军事知识,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后来成为川军重要人物的刘湘,两人成为同学,这层关系对乔毅夫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期军事生涯 1909年,满清四川总督锡良调任云贵总督,乔毅夫被选调随赴云南。他先是在云南讲武堂担任队长,后调往新军李烈钧手下担任队官,并在此期间加入了同盟会。乔毅夫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被派往黑龙江发动起义,但未能成功。之后他转往广西,不久又被调往广州参加起义,然而还未赶到,就传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义的消息。当他折回广西时,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乔毅夫被调在检查使王志祥手下任少校参谋,并跟随至南京。不久后,他回到四川,在第四师刘存厚部任营长。 讨伐袁世凯运动爆发后,乔毅夫随部队进驻永川,还兼任了知事。当时,刘湘在抗拒讨伐袁世凯时,俘获了大批同盟会员和部分速成同学,并将他们全部押送至永川关入监狱。乔毅夫得知后,暗中在夜里将这些人统统救出,同时还责难了刘湘,这让刘湘很没面子。此事显示出乔毅夫重情重义、不畏权势的性格特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与刘湘的关系。 波折的军事与政治生涯 后来,乔毅夫被任命跟随旅长刘成勋入藏平乱。在平乱过程中,他因殴伤川边镇守使陈遐玲,又被调往北京见习仪注。随刘成勋回到四川后,乔毅夫收集旧部,招募队伍组成第四梯团,刘成勋担任梯团长,他任第八支队长。不过,乔毅夫后来辞职回到成都,担任吕超师兵站部长及安县知事。但他不久后再次辞职,到成都西郊做起了农务。 此时,刘湘已任川军第一师(后改第二师)师长,分得大片防区,驻扎合川。刘湘的谋士张斯可到成都邀请乔毅夫协助刘湘,共图大事。乔毅夫因之前在永川让刘湘难堪的事,起初断然拒绝。但过了不久,张斯可手持刘湘亲笔信前来再次邀请,乔毅夫最终答应从旁帮忙。川军驱逐滇黔军后,刘湘被推为川军总司令兼省长,张斯可又三次到成都相邀乔毅夫。碍于情面,乔毅夫出任了刘湘的驻省外代表。自此,他逐渐与张斯可一同参与幕后决策,成为刘湘的核心人物之一。 1921年,乔毅夫任川军总司令和四川省省长驻汉口办事处特派代表。在这个职位上,他积极为川军在省外的事务奔走,拓展川军的影响力。此后,他在川军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1936年,乔毅夫任川康绥靖公署高参。1938年,他又担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高参。在此期间,他为川康地区的军事建设和绥靖工作出谋划策,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后期转变与起义 到了1948年,乔毅夫任四川省政府顾问,此时的他对国民党的统治逐渐感到失望。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1949年12月9日,乔毅夫在四川彭县参与起义,签署了彭县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人民的怀抱。这一行动为四川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体现了乔毅夫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解放后的生活 解放后,1952年乔毅夫担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他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知识,为文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见解。在文史馆期间,乔毅夫致力于撰写回忆录和整理历史资料,为后人了解近代四川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他在文史研究领域兢兢业业,发挥了自己的余热,直至1967年去世。 乔毅夫的一生,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变迁。他在军事、政治领域有着丰富的经历,从早期的革命活动到成为川军的重要人物,再到最终选择起义走向新生,其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与刘湘等川军人物的交往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决策和行动,都对四川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究近代四川历史不可忽视的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