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赛[公元1920年-2014年] 四川德阳市绵竹人物 四川绵竹人。民盟成员。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歌剧学校编导系。20世纪40年代与罗念生合编《四川时报》副刊,曾任燕风文艺社编辑,戏剧文学出版社主编,青年剧社、南虹剧社、成都业余剧联编导。1949年后任西南人民学院及剧院研究员、创作员,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干部,副研究员。中国通俗文学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级编剧。著有《曹禺论》、《怨耦》、《契诃夫传》、《契诃夫的戏剧》,《红楼外传》、《高鹗传》、《目连救母传奇》、《阴曹地府》、《安安送米》、《无相禅师》、《哈!女排》等,另有《这是为什么?》、《老凤求凰》、《人活着为什么?》。 萧赛,1920年9月27日出生于四川绵竹,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戏剧家,在文学和戏剧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早年经历 萧赛自幼对文学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15岁时,他开始尝试写作,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字功底和创作才华。1937年,17岁的萧赛开始投身戏剧创作,为他日后在戏剧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背景 1942年,萧赛毕业于重庆国立歌剧学校编导系。在学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戏剧编导的专业知识,掌握了戏剧创作的技巧和理论,这为他的艺术生涯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 职业生涯 早期编辑与编导工作:20世纪40年代,萧赛与罗念生合编《四川时报》副刊,这一经历让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还曾任燕风文艺社编辑、戏剧文学出版社主编,通过这些工作,他结识了众多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也为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担任青年剧社、南虹剧社、成都业余剧联编导,积极参与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在当时的戏剧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作经历:1949年后,萧赛先后担任西南人民学院及剧院研究员、创作员,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室干部、副研究员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深入研究戏剧艺术,不断进行创作实践,为推动西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付出了努力。他还曾就职于重庆西南民族戏剧学院,1955年调至成都四川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工作,为培养新一代的文艺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文学创作生涯 早期创作:20世纪30年代,萧赛就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发表了《秦淮河上》《怨耦》《文豪传》《契诃夫戏剧》等大型剧本及戏剧评论文章。这些早期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独特风格和才华。 主要作品:萧赛的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传记、戏剧等多个领域。他的长篇小说包括《红楼外传》《青蛇传》《高鹗传》《奇僧怪杰传》《阴曹地府传奇》《目连救母传奇》等。其中,《红楼外传》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对《红楼梦》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了拓展和延伸,获得了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贡献奖。他还著有《契诃夫传》《史特林堡传》等人物传记,以及《曹禺论》等戏剧评论著作,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些文学大师的宝贵资料。此外,他的作品《地藏王菩萨》《这是为什么》等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学术与社会兼职 萧赛是中国民盟盟员,积极参与民主党派的活动,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在文学和戏剧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同时,他担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为推动四川地区的文学和戏剧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通俗文学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他致力于通俗文学的研究和推广,促进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个人荣誉与成就 萧赛在文学和戏剧领域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到了国外,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的创作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色。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出后,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光彩。 晚年生活与逝世 萧赛晚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关注,虽然身体状况逐渐不佳,但他仍然坚持思考和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14年1月7日21时,萧赛因病在家中辞世,享年94岁。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学和戏剧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来的作家和戏剧工作者不断追求艺术的卓越。 萧赛的一生是充满艺术追求和创作激情的一生。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文学和戏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也为后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