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刘存厚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刘存厚
刘存厚[公元1885年-1960年,川军陆军上将]+像 四川成都市简阳市人物
刘存厚(1885年—1960年),字积之,四川简州(今简阳市)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陆军上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任职于云南武备学堂,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光复云南。
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军务院抚军。1917年后任四川督军。1923年后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三军军长。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后长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湾,任伪“总统府”的“国策顾问”。著有《云南光复记》、《护国川军战纪》、《蜀军志》等。
刘存厚,字积之,1885年1月24日(清光绪十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简州(今四川省简阳市)。其家族世代经商,先祖以经营盐业起家,父亲刘廷辅则在光绪己丑(1889年)恩科武举考试中崭露头角。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刘存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读经史,年少时便怀揣着踏入仕途的梦想。

1902年,刘存厚参加成都府院试,遗憾未能中榜。次年,他果断选择进入新设立的四川武备学堂求学。1907年7月,刘存厚以优异成绩从武备学堂毕业,并与周骏、尹昌衡等人作为首批学员,被选送至日本留学,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步兵科第六期深造。在日本求学期间,他与孙传芳、阎锡山、唐继尧等同期同学结下深厚情谊。1908年12月,刘存厚学成归国,参加北京军谘府陆军部考试,顺利获得陆军科举人身份。随后,他被推荐给云贵总督李经羲,前往昆明参与新军训练工作,担任云南讲武堂战术教官。在此期间,经罗佩金、李根源介绍,刘存厚加入同盟会,开始接触革命思想。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刘存厚已升任新军第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管带,与同标第一营管带唐继尧、第三营管带雷飙共事。当时,三十七协协统蔡锷具有反清革命思想,刘存厚虽附和进步潮流,但同时也与清军督练公所总参议靳云鹏保持往来。武昌起义爆发后,刘存厚积极投身于蔡锷、李根源领导的10月28日云南重九起义,参与攻打督署的战斗。起义成功后,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都督,刘存厚担任参谋部第一部部长。随后,蔡锷派遣唐继尧进军贵州,唐继尧任命韩建铎为援川滇军司令,刘存厚为总参谋,率部进驻四川叙府(今宜宾)、泸州。11月,四川光复,尹昌衡继任四川都督后,决心驱逐滇军。经成都大汉军政府和重庆蜀军政府代表与滇军交涉,滇军被迫撤离。刘存厚因重返滇省无望,遂密电尹昌衡表达返川意愿,得到尹昌衡的欢迎,于1912年3月初以父命为由离开滇军,回到成都。

1912年2月,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四川实现统一,成立四川军政府。4月,尹昌衡为安置刘存厚,特意将川军扩编,增设第四镇,任命刘存厚为统制,后改镇为师,刘存厚继续担任第四师师长。7月,尹昌衡西征藏区,胡景伊代理川督。胡景伊是袁世凯的党羽,同时也是共和党四川支部常务理事,他极力排挤革命党人,却对刘存厚加以拉拢。在胡景伊的影响下,刘存厚与周骏加入共和党,转而支持胡景伊、拥护袁世凯。8月,川军第五师师长、重庆镇守使熊克武和老同盟会员杨庶堪宣布独立,响应孙中山发动的讨袁“二次革命”,分兵西进讨伐胡景伊。胡景伊命令刘存厚迎击熊克武,熊军战败。9月,刘存厚署理重庆镇守使,大肆搜捕国民党人,查抄财物,获利二十多万元后返回成都。因川军第二师师长彭光烈与熊克武暗中联系,其部队被解散,刘存厚的第四师番号改为第二师,他仍任师长,并晋升陆军中将衔。

1915年初,陈宧受袁世凯之命,率北洋三个师入川会办军务,开展大清乡行动,排除反袁势力,为袁世凯称帝做准备。陈宧任命刘存厚为川南清乡总司令,率兵两个团驻守泸州。袁世凯称帝后,为笼络刘存厚,于12月册封他为二等男爵。同月25日,蔡锷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蔡锷自任总司令,罗佩金为总参谋长,进兵四川叙永县。蔡锷、罗佩金与刘存厚交情深厚,极力争取他加入反袁阵营,刘存厚手下第二旅旅长雷飙也支持附蔡讨袁,但另一旅长却拥护袁世凯。叙永县知事是刘存厚的二弟,同情护国军,刘存厚的父亲也支持他参与义举。在护国军争取雷飙的同时,有人授意李宽文向刘存厚投递匿名信,称袁世凯疑心他与蔡锷暗中勾结,欲指示其部下对他进行暗杀。刘存厚信以为真,急忙与雷飙商议,并派人联系护国军,于1916年1月31日在纳溪以“护国川军”总司令名义发表讨袁檄文,宣布独立。2月1日,护国军抵达纳溪,刘存厚率部配合进攻泸州,占领益田县、月亮岩,与张敬尧的北洋先遣军和熊祥生部隔江对峙。3月7日,刘存厚的护国军在前线失利,他因惊恐于弹尽兵疲,不顾蔡锷反对,撤离纳溪退往安宁桥。当时,川滇护国军仅有七千余人,而袁世凯的北洋军多达五万多人,双方在泸州、纳溪西南棉花坡、大州驿一带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激战。随着各省纷纷响应护国军,袁世凯被迫于3月取消帝制,陈宧也宣布四川独立。6月6日,袁世凯去世,刘存厚所部恢复原番号,他继续担任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7月20日,刘存厚率部进驻成都,暂摄军、民两政。29日,蔡锷抱病抵达成都,刘存厚率众迎接。8月,蔡锷电保刘存厚为第二师师长,暂委川军第一军军长,并请求授予其陆军上将衔。9月,蔡锷赴日“养病”,不幸病逝。同月,北京政府电令滇军将领罗佩金、黔军将领戴戡分别署理四川督军与省长,刘存厚维持原职。10月,刘存厚被授予陆军中将衔、崇武将军、勋四位,12月又加陆军上将衔。1917年3月,刘存厚与四川督军罗佩金因裁军问题产生冲突,刘存厚领衔通电,指控罗佩金调动滇军准备作战。4月18日,滇军与刘存厚的川军在成都城内爆发巷战,造成数百人伤亡。北京政府电令罗佩金、刘存厚停止战斗,并要求二人进京任职,川督由戴戡暂兼,但罗、刘二人拒不遵令,分别率部退往仁寿、简阳和凤凰山。戴戡利用刘、罗混战的机会,通过进步党梁启超等人的关系,向段祺瑞靠拢,得以集省长、督军、会办三个重要职务于一身。在戴戡与刘存厚相互怨恨之际,张澜因不甘心戴戡独占权位,选择与刘存厚合作。7月1日,张勋拥护清逊帝溥仪复辟,3日,溥仪伪谕授刘存厚为四川巡抚。刘存厚未立即对溥仪的谕旨表态,而是通过关系在京周旋于段祺瑞、张勋之间,观察局势变化。4日,刘存厚通电声讨张勋复辟,拥护共和,并指责戴戡把持邮电、陷害他人。5日,戴戡以讨伐“叛逆”为名对刘存厚用兵,当晚,川、黔两军在成都北校场、西校场一带展开激战。8日,黔军败退,困守皇城,戴戡向罗佩金求助未果,因粮弹告罄,不得不交出三颗大印,撤军出城。刘存厚深知戴戡意在与滇军会合后卷土重来,表面假意应允,暗中派军在龙泉驿、山泉铺一带设伏,阻击由资、简、荣、威西上的黔军。21日,戴戡在溃退途中遭伏击,被迫自杀,随行将领大多被俘杀。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权,梁启超等人对戴戡之死表示悲痛,要求严惩刘存厚,但段祺瑞未予理会。北京政府任命川军第一师师长周道刚暂代四川督军,张澜暂行护理四川省长。此后,刘存厚与川军周道刚、钟体道等人联合,集结一、二、三师兵力,在成都周围地区与滇黔军展开“资简阻击战”“青眉攻防战”“资内争夺战”等大规模战斗,再次击败滇、黔军。11月,北京政府任命张澜为四川省长,刘存厚会办军务;12月,刘存厚升任督军,成为称霸一方的军阀。

刘存厚统治四川期间,熊克武借护法之名进兵四川,并于1918年1月就任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在黔、滇、川军的压力下,刘存厚、张澜于2月19日被迫退出成都,前往绵阳与钟体道会合,不久后又逃离绵阳,经广元、昭化,于6月进驻陕西宁羌(今宁强)。刘存厚在绵阳短暂停留期间,竟提前预征一年田赋。7月,南方军政府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督军,与此同时,北京政府任命刘存厚为二十一师师长,并划定汉中等七县为刘存厚、钟体道两部的防区,承诺军械饷糈均由北京政府供给。刘存厚还在汉中设立四川督军行署,但他在陕南实行暴政,逼迫农民毁田种植鸦片,致使城乡烟馆、赌场遍布,其奸淫妇女等恶行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愤慨。陕西省议会电告北京政府,公布刘存厚祸陕十二条罪状,请求将其调离惩处;陕督陈树藩也先后七次致电控诉刘存厚的暴行,要求将其调离。1920年4月,陈树藩向刘存厚下逐客令,限期其离开陕西。同年5月,熊克武在与滇军和黔军的战争中失败,被逐出成都,退守保宁。熊克武与刘存厚同病相怜,摒弃前嫌,共同组织靖川军,联合驱逐滇黔军,分别攻打重庆、收复成都,并约定战事未结束前,二人皆不使用督军名义,公推刘湘护理川督。8月,刘存厚就任靖川军总司令;9月,刘存厚、熊克武联合攻克成都;10月,熊克武占领重庆,并在重庆设立川督公署;11月,刘存厚返回成都,也挂起四川督军公署招牌,一时间,南北政府分别任命的两个督军在成渝两地对峙。后经刘存厚多方活动,北京政府于12月30日命令刘存厚督川,熊克武为四川省长,企图将四川纳入北洋政府统治范围。刘存厚深知此次回川兵力不足,难以统驭全川,于是试图北结陈树藩,南联黔、滇,以牵制川东南各军,并施展纵横捭阖之术,离间川中各师旅,使其相互猜忌,从而为己所用,但最终计划落空。1921年2月18日,川军二十三名将领联名通电,否认北京政府的任命,并公布刘存厚阻挠自治的十条罪状。随后,熊克武、但懋辛、刘湘、刘成勋等人联合向刘存厚发起进攻,刘存厚见势不妙,假意支持自治,同时密电北京政府表明拥护中央的态度,称因形势所迫不宜公开表态,请求中央谅解。然而,北京政府却将其密电公布,刘存厚顿时成为众矢之的,被指责口是心非,是北京政府的走狗。刘存厚遭主子出卖,颜面尽失,于3月22日通电自动下野,解除靖川军总司令职务,再次前往灌县,后重返宁羌。

1923年2月,四川再次陷入内乱,吴佩孚趁机援助杨森回川,并命令刘存厚从陕南进军川北。刘存厚于2月19日进驻绵阳,5月战败撤离。1924年5月27日,北京政府裁撤四川督军一职,刘存厚改任川陕边防督办,川陕边防督办公署设于绥定(今达州),管辖绥定、万源、宣汉、城口四县。在绥定近十年间,刘存厚的兵力从不足五千人逐步扩充到二万五千人。他无休止地剥削搜刮民众,引发强烈不满,共产党员李家俊曾领导四川农民抗租,建立抗租军及四川第一路红军,但遭到刘存厚残酷镇压。此外,刘存厚对在当地活动的国民党也进行压制,且信奉国家主义,致使国家主义分子在绥定活动猖獗。1928年10月底,国民党政府指定刘湘为川康裁缩军队委员会委员长,邓锡侯、刘存厚为副委员长,负责川康军队缩编事宜。此前,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大势已去,进入夔门投靠杨森、刘存厚。刘存厚不顾南京国民政府“讨吴除杨”的通电,将吴佩孚一行安置在绥定与开江交界处檀木场陈济川的大院内,对其供应、警戒十分周到。吴佩孚曾写诗赠刘存厚,表达感激之情。同年末,刘存厚又将吴佩孚迎至距绥定三十里的河市坝居住,并在绥定城内为其设立“行辕”,还计划为吴佩孚招兵买马组建警卫旅。1929年3月21日,吴佩孚五十七岁生日,时值蒋桂战争爆发前夕,吴佩孚企图趁机出山,刘存厚与他合谋,提前发出通启,大摆寿宴,广邀宾客。段祺瑞、曹锟、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等人纷纷派代表前来祝寿,川省各军阀也馈赠厚礼,刘存厚赠寿银五千两。10月,段祺瑞派代表前往河市坝,敦促吴佩孚再度出山,各方军阀残余代表云集于此,与吴佩孚密商局势。刘存厚还与吴佩孚拟定组建“兴国军”计划,并派代表赴南京谒见蒋介石,请求准许吴佩孚回山东老家。吴佩孚经三次通电试探后,于1930年6月4日从绥定启程前往成都,刘存厚设宴欢送,赠送路费银二万元。后吴佩孚出川受阻,刘存厚又劝其移驻汉小镇下八庙。

1933年5月,蒋介石任命刘存厚为陆军二十三军军长(空头番号),10月又任命他为四川“剿共”军第六路总指挥,负责“围剿”川北红军。然而,刘存厚的部队在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部的打击下损失惨重,10月20日,刘存厚弃城逃跑,次日,红军正式入城,结束了他在绥定近十年的统治。10月28日,蒋介石以“轻弃防地”的罪名将刘存厚撤职查办,其残部由副军长刘邦俊改编。此后,刘存厚长期赋闲,在成都购置园林一处,精心修饰后命名为“榆园”,又在故里简阳买下庄园,取名“桂里山庄”。1948年,刘存厚当选“行宪国大”代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存厚被阎锡山“接往”台湾,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但生活陷入潦倒,曾作诗感慨:“蹉跎容易又三春,一事无成唯虑贫。谁知路旁卖瓜客,曾为麟阁画图人。”1960年6月,刘存厚在台北去世。

刘存厚不仅在军政领域颇具经历,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他喜爱书法,热衷吟诗,收藏了大量图书、碑文、名画,著有《云南光复记》《护国川军战纪》《蜀军志》《榆园诗存》等作品。在辛亥革命前后,刘存厚因政治立场反复无常,先归附蔡锷,后又投降张勋、段祺瑞等人,被人称为“刘厚脸”。革命党人樊孔周到成都开展革命活动时,被反动派暗杀,全身中弹数十处,当时有人怀疑是刘存厚所为。革命党人义愤填膺,编出对联“樊孔周周身是孔;刘存厚厚脸犹存”,既悼念革命烈士,又鞭挞反动军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西珠市街的刘存厚公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2011年被列入第一批成都市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名单位,是成都市首批挂牌保护、不得随意拆除的13处历史建筑之一。这座公馆为典型的旧时私家花园式院落,兼具中西合璧风格,是民国时期独栋式建筑的代表,对于研究当时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价值。 
上一篇:张杰
红岩双枪老太婆的原型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中央研究院院士
实业发展、地方建设杰出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落马官员
原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河南省委书记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四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原中共中央委员
贵州省委原书记
中央政治局委员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泗洪人物
革命烈士
中国西医学教育先驱
民国将领
革命烈士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