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乔一琦

明代官员、书法家
乔一琦
乔一琦[明][公元1571年-1619年] 上海市长宁区人物
明代官员、书法家
乔一琦(1571—1619)明代名将、书法家。字伯圭,号原魏,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 。世居上海,少年英俊,仗义执言,人称“乔公子”,因屡试不售,乃习武,中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武举。少年时自募拳勇抗倭,为仇家诬为不轨,被逮入狱,苏州府推官袁可立昭雪其冤。 四十七年随刘綎出兵攻后金,以游击监朝鲜兵,军败,投滴水崖死,事见《明史》。卒后赠都督同知。清乾隆赐谥“忠烈”。行草书运笔劲健,面目清新。其书迹留有《乔将军草书帖》及自写诗十八首等。
弃文从武:乔一琦的传奇人生
乔一琦祖籍上海南汇,其祖父乔镗在嘉靖年间以诸生身份招募士兵抗击倭寇。后来,乔氏一族有一支迁入县城,他们的居所位于如今黄浦区乔家路143号,毗邻徐光启的故宅九间楼(靠近黄埔区小南门巡道街)。该居所的主体结构仍依稀可辨,门外有一个旗杆石礅,上面刻着三枝戟,寓意“连升三级” 。乔一琦的后人迁至上海县西乡(现今属于上海长宁区),定居在法华镇高封桥。

乔一琦的父亲方伯懋敬,号纯所,官至山西左布政使。他在佥闽宪时,梦到韩魏公,随后便生下了乔一琦,因此为其取名一琦。乔一琦生来肌肤如玉,眼眸似霜,身材魁梧壮硕。闽中前辈陈公善于品鉴人物,见到乔一琦后,大为称奇,说道:“这孩子的风骨不逊色于班定远,只是恐怕难以活着进入玉门关。” 

乔一琦年少时便颇具才名,读书时能够一目十行。16岁时成为庠生,随后进入太学,参加都试。考试结束后,他将三场应制艺展示给客人看。客人向方伯表示祝贺,认为乔一琦必定高中。然而,最终乔一琦却落榜了。从此,他开始厌恶并轻视经生之业,曾感叹道:“大丈夫活着不能被封为万户侯,死后也应当留下万古之名。怎能坐在冰冷的毡子上,守着破旧的砚台,像辕下之驹那般局促呢?” 于是,他开始逐渐仗义疏财,结交豪杰,学习击刺之术,喜爱谈论兵法。而且,乔一琦臂力过人,能拉开五石之弓,左右开弓射箭,舞动长矛如飞,因此凭借武勇骑射闻名三吴。武弁之类的人见到乔一琦,无不恭敬避让。然而,乡里那些拘泥守旧的人,却常常私下诋毁他。

在壬辰癸巳年间(1592 - 1593),日本关白之事爆发。当时,吴中地区的诸位公子年少轻狂,商议自行招募拳勇之士报效国家,却被仇家诬陷为图谋不轨,纷纷被逮捕入狱。当时睢阳人袁可立担任苏州府推官,极力为他们洗刷冤屈,事情得以澄清,众人获释。此时,乔一琦的父亲懋敬已经去世,乔一琦内心郁郁不得志,于是投身军旅,在癸卯年(1603)考中武举。他渴望建立奇功,洗刷之前的耻辱,径直前往塞下。起初,乔一琦因孟河防盗之功被举荐给朝廷,随后被钦授为辽东广宁守备,深受按臣熊廷弼喜爱。戊申年(1608),乔一琦负责抚顺的防守。恰逢巡抚张悌到任时被敌人围困,乔一琦策马冲入敌阵,斩杀了敌军的几名首领,敌人于是散去。张悌回朝后极力举荐乔一琦,称其可委以重任,乔一琦因此被调往宣府滴水崖担任守备。到任后,他训练士兵,修缮堡垒,使得一方安宁。蒙古鞑靼部的三娘子依仗势力,率领众人进犯龙门,参将遇害。乔一琦单枪匹马前往敌营,向他们阐明利害关系,宣扬朝廷的威严与恩德,从而避免了边患。

万历倭祸始末
明人撰写的袁可立传记中均提及乔一琦案,其中董其昌的《节寰袁公行状》记载最为详细:“当时海上倭寇警报森严,吴中地区的豪门子弟王士驌、乔一琦等人见此情形,积极响应,争相招募人员自保。一群不法之徒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目空一切,言语嚣张,在都市中招摇过市。于是有人告发他们谋反,两台官员秘密询问袁可立,袁可立深知他们并非如此。四郡会审后,最终无事。实际上有人因妖言获罪,不久后被释放。如果不是袁可立主持正义,这几个人就要被灭族了。” 首辅孔贞运的《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也记载道:“王士驌、乔一琦等人,是吴中地区的狂生。恰逢听闻海上倭寇警报,于是招集乡勇,手持弓箭自卫。有仇怨的人以谋反罪名中伤他们,抚按官员为此大惊失色。袁可立查明他们并无其他意图,多方担保。后来会审,果然没有实证。这些书生能够免于死刑,全是袁可立的再造之恩。” 

2013年,颜晓军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论文《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董其昌与袁可立父子的交往》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考证:袁可立在担任苏州推官期间,因成功处理了多个棘手的重大案件,受到万历皇帝的嘉奖。其中一个便是“通倭案”。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发兵侵略朝鲜,朝鲜向明朝求援,万历皇帝发兵援朝,史称“万历朝鲜之役”。海上倭寇警报传来后,以前饱受倭患的松江和苏州等地陷入紧张混乱。由于海禁防御,很多缙绅势家常常利用“通倭”罪名相互诬告、倾轧。吴中子弟王士骐、王士骕兄弟为保卫家乡,招募兵勇演习骑射、训练水兵以防不测。他们分别是文坛领袖王世贞的长子与次子,而此时王世贞已去世两年。王士骕还与上海人乔一琦、无锡人秦灯交好,他们往来密切,聚众联防,认为这是消灭倭寇、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王士骕文采出众,乔一琦擅长书法,秦灯则能言善辩。他们都是当地的豪门士绅、贵介公子,而且王士骕的妻子潘氏是上海潘恩的孙女、潘允哲的女儿。所以这些子弟年少轻狂,“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头大马,目空一切,言语嚣张,在都市中招摇过市”,结果招致仇家诬陷,说他们募兵谋反。江南巡抚朱鸿谟素来好大喜功,上疏朝廷称这些年轻人勾结倭寇证据确凿,随后下令先逮捕诸公子,王士骕、乔一琦等人因此入狱。判决秦灯处斩,王士骕戍边,乔一琦发配,众人冤屈不已。

袁可立和董其昌都与他们有着共同的交友圈或姻亲关系。袁可立在陆树声家读书;董其昌老师的女儿嫁给陆树声之子陆彦章;莫是龙的长女嫁给潘恩之子;王士骕又娶潘恩孙女;王世懋第四子王士駪娶了韩世能的女儿,韩世能是苏州人,也是董其昌的馆师。董其昌于万历二十年(1592)九月在奉命出使武昌册封楚王朱华奎后的归途中路过嘉兴,陈继儒还从王士骕的弟弟王士骏家里借了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赶到嘉兴,他们一起观看、临摹。所以当时这件“通倭”案闹得沸沸扬扬。袁可立既觉得可疑,又从中维护,发现招供的内容都是子虚乌有之事,于是阻止了案件的审讯。袁可立极力保释他们,加上王穉登也积极营救,江南士人的舆论都认为他们冤屈。后来两台官员秘密询问袁可立,他将其中原委陈述清楚,后来“四郡会审,最终没有事实依据,以妖言罪论处”,制造这起冤案的官吏分别受到了处分,各位公子才得以免死或解脱。乔一琦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才得以出狱,万历三十一年(1603)以武举身份从军。后来他受到熊廷弼和张悌的赏识,在辽东抵御后金,被擢升为游击将军,屡建战功。后在滴水崖被后金围困,跳崖殉国。在朝鲜之役期间,王世贞第三子王士骏先去世,年仅二十九岁,死后无子。王士骕也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五岁,死后亦无子,他的妻子潘氏为其整理遗文。他们的叔父王世懋曾经撰写过《远壬文》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在论述此书时说:“这一卷是他教导子弟的作品,详细陈述了亲近不良之人的危害,言辞虽然浅显,但切中人情世故。后面有王三锡、钱顺德两篇跋以及王世懋自己的跋。后来王士骕等人最终因为不谨慎交友,几乎遭遇大祸,幸好有很多人帮助他们,才得以解脱。可见王世懋有先见之明。” 

关于乔一琦的死因有两种说法。《明史》《大清一统志》都说乔一琦投崖而死,而《黄清开国方略》《钦定盛京通志》《皇明文献通考》都认为乔一琦是自缢身亡。(参考2013年颜晓军中国美术学院论文《董其昌画禅室里的艺术鉴赏活动——董其昌与袁可立父子的交往》)

兵败殉节
戊戌年(1618),辽东战事爆发。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反叛,攻陷抚顺,辽东总兵张承胤驰援失败,战死沙场。五月,明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七月,清河失守。当时朝廷常常为缺乏将领而担忧,科臣首先举荐乔一琦,认为他可独当一面,于是乔一琦被升迁为辽东都司镇江游击,监督朝鲜兵。当时杨经略与熊廷弼有矛盾,并且对乔一琦也心存疑虑。有人说:“辽东之事难以处理,都在阻止他前行。” 乔一琦慷慨激昂地说:“大丈夫为国家竭尽全力,怎会在意利害得失。我只恨不能与单于一战。况且经略是为国家寻求人才,怎会因为个人恩怨而阻碍壮士呢?” 已未年(1619)二月,明朝派总兵杜松率领西路军、马林率领北路军、李如柏率领南路军、刘綎率领东路军,四路大军齐发,直指建州都城赫图阿拉。乔一琦隶属东路军,在刘綎麾下,人们称他为“乔公子”,担任东路军先锋,独自率领前队。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此时乔一琦对刘綎说:“此地深入山区,道路虚实不明,恐怕不宜贸然前行。而且敌人连败而退,怎知不是在引诱我们呢?” 刘綎没有听从。殊不知此时西路军已经全军覆没、北路军败逃、南路军不战自溃。此前,杨镐担任辽抚时,与李宁远成梁的几个儿子交情深厚,曾以兄弟相称。李如柏是宁远的次子,凭借父兄的功劳承袭爵位,后来因病辞官,沉迷酒色二十年,早已没有了少年时的英锐之气。他的妾是奴酋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所以四路进兵的消息都被努尔哈赤知晓。而杨镐在癸巳年东征时(1593)弹劾刘綎贪婪残暴、桀骜不驯、勒兵横行,曾索要朝鲜国王陪臣的美女、财货十几车带回,因此被刘綎嫉恨。丁酉年再次出征(1597),杨镐以经理的身份督率众将,岛山之役中他以功掩败,被刘綎所不齿。行军途中,刘綎遇到杨镐的士兵也不避让,指责他们不敬,还指挥家丁将其乱拳打死,杨镐对此怀恨在心。所以此次用红旗催促刘綎出战,一心要置他于死地,于是东路军呈现出孤军奋战的态势。当时后金兵抽调全部精兵六七万骑兵,全力迎战,将东路军重重包围。乔一琦率领亲兵奋勇突围,转战数十里后与刘綎的部队会合,整顿阵势等待敌人。乔一琦挺身而出,奋力拼杀,斩杀了努尔哈赤的三子阿都及其女婿火胡里,挫其锋芒,东路军的兵势稍有振作。努尔哈赤又让投降的士兵拿着杜松的令旗催促刘綎前往救援,诈开寨门,铁骑突然冲入,刘綎力战而亡。乔一琦登高远望,只见敌军不见首尾,仍手持虎尾叉指挥朝鲜兵杀入敌阵,激战数十回合后无法突围,还被流矢射中。他率领残兵据守一座山自保,然而朝鲜兵的两位统帅姜宏立、金景瑞已经向后金投降,还打算将乔一琦捆绑起来献给后金。有人劝乔一琦逃走,乔一琦仰天叹息道:“大将军不听我的话才导致如此下场,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今日之事,唯有一死而已。我坚守道义,不会屈节辱国,也不会辱没自身。” 于是下马朝着朝廷的方向叩拜两次,投崖而死,年仅四十九岁,跟随他一起赴死的有四十二人。

明熹宗即位后,兵科杨涟上奏乔一琦殉难之事,熹宗皇帝嘉奖他的忠义,封赠乔一琦为左府都督同知,世袭四级,其子在本卫世袭百户。赐钱在法华镇西三里处的乔家宅修建特祠,名为乔一琦祠堂,朝廷每年派官员祭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赐予乔一琦“忠烈”称号,加谥号太傅,将其牌位放入忠义祠祭祀。乾隆皇帝在苏州见到乔一琦的后裔乔光烈时称赞道:“你们家真是文武世家啊!” 至今,遵义路街道仍有乔氏后人延续。

松江人丁远,擅长书画,号自迩先生,与乔一琦关系最为要好。年少时曾游历燕北、辽东。已未年深河之役时,乔一琦有感于局势危急,让自迩在战场六十里外等候,自迩因此得以免于遇难。自迩得知乔一琦战死的消息后,痛哭而归,后来隐居乡间,曾经画过乔一琦的画像,每年按时焚香缅怀他。

人物传略
乔一琦(1571~1619年),字原魏,号伯圭,上海县西乡(今属上海长宁区)人。祖居法华镇高封桥。他少年聪颖,体力过人,喜好骑马击剑,能拉开五石之弓左右射箭,以武勇闻名。16岁补为博士弟子员,喜欢结交朋友,轻财重义,人们都称他“乔公子”。当时,川沙近海处有一匹黑色野马出没,性情暴烈,伤及百姓,无人能制服它,乔一琦设计将其捕捉并驯服,作为自己的坐骑。乔一琦研习书法,专攻怀素、二王笔法,后来有集王羲之书《金刚经》、草书《千字文》石刻流传于世,其书法属上乘之作,董其昌称其书法“生龙活虎”。他的诗作也颇为出色,如今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他所著的18首诗的草书帖和金刚经石刻两种。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乔一琦考中武举,被委任为把总,奉命在孟河练兵。后来担任辽东广宁卫守备,不久移驻山海关东的滴水崖,乔一琦在石头上书写大字“镇星之精”。万历四十六年五月,乔一琦升任辽东镇江卫游击,日夜练兵,从不松懈,以防境外后金军入侵。同年,金兵攻打抚顺,神宗皇帝挂念辽东战事,征召刘綎为左府佥书。第二年二月,经略杨镐命令大将军刘綎等人率兵分四路出征,刘綎为南路右翼。当时需要挑选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先锋,大将军说:“没有人比乔公子更合适了!” 于是任命乔一琦为游击将军,统领500名精兵先行开道,同时监督由姜弘立、全景瑞统帅的朝鲜军一同进军。乔一琦的军队进入宽奠口,与后金军遭遇,激战数十次,所向披靡。接着,乔一琦与海盖道、康应乾所率的朝鲜军会合,军队集结于富蔡郊外,准备深入敌境发动攻击。此时,刘綎所率的南路主力溃败,几乎全军覆没。乔一琦的军队陷入包围,转战退至滴水崖,乔一琦中了流矢,打算转移到固拉库崖准备反击。不料,朝鲜军主帅姜弘立、全景瑞被俘后投降敌人。乔一琦腹背受敌,恢复失地的图谋无望,又宁死不降,于是面向京师跪拜后,从容投崖自尽,年仅49岁。跟随他一起赴死的士卒有42人。

明熹宗即位后,兵科杨涟上奏乔一琦殉难之事,熹宗皇帝嘉奖他的忠义,封赠乔一琦为左府都督同知,世袭四级,其子在本卫世袭百户。赐钱在法华镇西三里处的乔家宅修建特祠,名为乔一琦祠堂,朝廷每年派官员祭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赐予乔一琦“忠烈”称号,加谥号太傅,将其牌位放入忠义祠祭祀。乾隆皇帝在苏州见到乔一琦的后裔乔光烈时称赞道:“你们家真是文武世家啊!” 至今,遵义路街道仍有乔氏后人延续。

诗书成就
乔一琦擅长诗书,他所作的诗赋、古文词,都新奇警策、超凡脱俗。尤其擅长书法,笔势多如龙蛇飞动。在狱中时,他专心研究义献笔法。有集王右军书《金刚经》、草书《千字文》石刻流传于世,同郡的董其昌评价其书法“生龙活虎”。他的诗以盛唐为宗,尺牍短章都富有情致。如今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他所著的18首诗的草书帖和金刚经石刻两种。

上一篇:王小谟下一篇:董宜阳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协主席
明代官员、书法家
奥运会冠军
明代官员、书法家
明代官员、书法家
明代官员、书法家
清朝杰出的抗倭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