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像 四川泸州市江阳区人物 张光义,男,汉族,1935年9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工程专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科技委主任、博士生导师。 张光义,1935年9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员会研究员、主任、博士生导师。 苦难童年与求学之路 张光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就去世了。母亲独自带着5个孩子,生活颇为艰难。在张光义4岁时,泸州城遭受日本侵略者残酷轰炸,这一经历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记。7岁时,他到泸州小市镇第一中心小学读书,期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剧排演。 1948年秋,张光义入读泸州市第一中学初中。他不仅认真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阅读《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书籍以及《中学生》《开明少年》杂志、《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拓宽了眼界。1951年夏天,张光义考进重庆一中读高中。重庆一中重视时事政策教育,组织学生参加欢迎志愿军英模代表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等活动。 高中毕业后,张光义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在北京学习两年俄语后,1955年9月,他进入莫斯科水利学院学习。因成绩优秀,他的照片被贴在学院教学楼的光荣榜上。1956年夏天,张光义响应国家号召,放弃水利专业,转到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学习雷达技术。196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科研生涯 早期研究与探索:1962年,张光义回国后被分配到邮电部南京第14研究所,参与国防建设急需的新雷达研制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担任中国第一部远程电扫描三坐标雷达的总体专业组组长,是主要总体负责人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电讯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60年代中期起,他开始从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重大项目突破:70年代初到1983年底,张光义承担中国第一部远程弹道导弹预警雷达的研制任务。1985年后,作为总工程师,他领导和参加了某飞机重大天线预研课题,实现了超低副瓣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95年,他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所需的三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和一部相控阵雷达的总设计师,为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1997年起,张光义担任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负责人,推动了中国机载雷达技术的发展。 持续科研贡献:2001年,张光义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员会研究员、主任、博士生导师,继续在雷达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和指导工作。他参与、指导研制成功了精密跟踪雷达、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相控阵雷达等重大型号的产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中国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成就 张光义在学术方面成果丰硕。他撰写的《相控阵雷达系统》是中国第一部相控阵雷达专著,1994年出版发行后多次再版,对推动中国相控阵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著有《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技术》《相控阵雷达原理》《雷达与探测》等多部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为中国雷达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人才培养 1982年起,张光义不断为硕士生班和科研人员讲授“现代雷达系统”“雷达原理”“相控阵雷达技术”等课程。他寄语学生“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要求学生有创新意识,敢攀雷达领域的高峰。他还先后在金陵科技学院、南京邮电大学等学校开展讲座,为中国雷达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社会任职 张光义长期担任国家某高技术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委员,为国家在信息技术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荣誉与奖项 张光义的研究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工委光华基金一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86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1996年获评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光义院士讷于言、敏于行、成于思,如一位寻常长者,平易而朴实。他心系国防,敢于担当,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组织领导了多种先进体制雷达的研制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奉献了毕生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