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宗海[公元1902年-1927年]+像 江西鹰潭市贵溪市人物 江宗海(1902年~1927年5月8日),男,汉族,江西贵溪人。 先后就读饶州第五中学、南昌豫章中学、心远中学。1921年,在南昌加入进步团体江西改造社。1922年,中学毕业回乡教书。192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暑假,奉命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参加中共贵溪支部。1927年1月,任贵溪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负责人。1927年3月,任贵溪县教育局局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积极领导反蒋斗争。5月7日,在贵溪县城主持召开反蒋示威大会。5月8日,被捕牺牲。 江宗海:贵溪土地上的革命星火(1902—1927) 一、寒门少年的觉醒之路:从私塾到新思潮的洗礼 江宗海,1902年出生于江西鹰潭贵溪市(原贵溪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贵溪作为赣东北的农业县,百姓深受封建剥削与军阀混战之苦。江宗海的父亲以农耕为生,虽家境贫寒,却坚信“读书明理”,省吃俭用将他送入当地私塾。少年时期的江宗海聪慧好学,在私塾中不仅熟读经史,更对民间疾苦有着敏锐的观察——田租苛重、差役繁多,乡绅地主的压迫让农民终年劳作却不得温饱,这些景象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现实不满的种子。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新思想、新文化逐渐渗透到闭塞的内陆县城。此时已考入贵溪县立高等小学的江宗海,首次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文中“民主”“科学”的呐喊,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让他豁然开朗。他开始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秘密传阅进步书籍,讨论救国救民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传来,尽管远在江西乡村,江宗海却从中看到了希望:“只有打破旧制度,劳苦大众才能翻身。” 1923年,江宗海从县立高小毕业后,因家境窘迫未能继续升学,回到家乡务农。但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传统的农家子弟,而是怀揣着革命理想的青年。他利用务农间隙,向乡邻讲述外面世界的变化,揭露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逐渐成为村里思想活跃的“带头人”。 二、投身工农运动:赣东北早期革命的开拓者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波及江西。同年,中共江西地方党组织开始在赣东北发展力量。贵溪籍进步青年、早期共产党员江光宗(化名)回到家乡开展工作,很快注意到思想进步、在群众中颇有号召力的江宗海。在江光宗的引导下,江宗海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推翻反动统治,才能实现工农解放”。1925年底,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贵溪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入党后,江宗海将革命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动工农群众上。他深入贵溪县城周边的村庄,以“访亲问友”“帮工助耕”的方式接近农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土地为什么属于地主”“农民为什么受穷”等道理。他还利用当地“庙会”“集圩”等场合,组织秘密集会,散发革命传单。1926年初,在他的推动下,贵溪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塘湾乡农民协会秘密成立,会员达百余人。农会以“抗租抗息、反对苛捐杂税”为口号,带领农民与地主进行说理斗争,首次让贫苦农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与此同时,江宗海也十分重视工人运动。贵溪县城手工业者众多,尤以竹编、制陶、纺织等行业为主。他深入作坊、店铺,联络工人骨干,宣传“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思想。1926年夏,贵溪县手工业工人联合会成立,江宗海当选为负责人之一。工人们通过罢工、请愿等方式,要求老板增加工资、改善待遇,迫使部分资本家作出让步。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为贵溪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迎接北伐洪流:在武装斗争中锤炼锋芒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10月,北伐军东路军进入江西,直指南昌。中共贵溪党组织决定配合北伐军行动,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江宗海奉命在贵溪县城及周边组织“支前委员会”,带领农民协会会员为北伐军筹粮、送药、侦察敌情。他还利用北伐军过境的机会,公开宣传革命主张,揭露北洋军阀及其支持的地主豪绅的罪行。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推动了贵溪革命形势的高涨。1926年11月,贵溪县总工会、农民协会正式公开成立,江宗海当选为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他抓住时机,领导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即减少25%田租)运动,并组织清算委员会,对地主的苛捐杂税、高利贷进行核算,迫使部分地主退还了部分剥削所得。在县城,他发动工人查封了勾结军阀的“奸商”店铺,没收了一批洋货,举行反帝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口号。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革命武装的需求日益迫切。1927年初,江宗海奉命到南昌参加江西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系统学习军事理论和武装斗争经验。结业返回贵溪后,他主持成立了贵溪县农民自卫军,担任军事教官。他从农民协会中选拔骨干,用土枪、梭镖、大刀等简陋武器武装队伍,开展军事训练。这支农民自卫军成为贵溪最早的革命武装力量,为后来赣东北红军的发展积累了雏形。 四、血洒革命路:1927年的白色恐怖与英勇就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5月,江西军阀朱培德紧随其后,在南昌“遣送共产党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贵溪的地主豪绅、反动分子趁机反扑,他们勾结国民党右派和地方武装,成立“清党委员会”,悬赏捉拿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 面对严峻局势,江宗海临危不惧。他将公开的革命活动转入地下,秘密召开党员会议,部署“保存力量,坚持斗争”的任务。他带领农民自卫军在贵溪南部的山区开展游击活动,袭击反动民团的据点,夺回被地主抢去的粮食和财物,接济贫苦农民。他还亲自编写传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鼓舞群众的斗志:“白色恐怖是暂时的,革命火种不会熄灭,我们终将迎来胜利!” 1927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江宗海的行踪被反动当局掌握。7月21日,国民党贵溪县警察队和地主武装数百人包围了他藏身的村庄。在突围战斗中,江宗海率领自卫军战士奋勇抵抗,用土炮和梭镖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但因敌众我寡,弹药耗尽,他不幸中弹被捕。 被捕后,敌人将江宗海押至贵溪县城监狱,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烙铁烫身、竹签钉指,种种酷刑让他遍体鳞伤,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敌人劝他“悔过自新”,他怒喝道:“我为工农大众谋幸福,何过之有?你们这些反动派才是人民的罪人!”他在狱中写下遗书:“革命事业必成,吾辈虽死无憾。望同志继续奋斗,为劳苦大众求解放!” 1927年8月15日,江宗海被押往贵溪县城西门外刑场。途中,他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革命万岁”等口号,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年仅25岁的他,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誓言。 五、星火相传:烈士精神照亮赣东北革命道路 江宗海牺牲后,贵溪人民将他的事迹秘密传颂。1928年,弋横起义爆发,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江宗海当年播下的革命火种,在贵溪、弋阳、横峰等地连成一片,许多曾受他影响的农民、工人加入红军,投身根据地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贵溪县政府为纪念江宗海等革命先烈,在他牺牲的地点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并将他的事迹载入《贵溪县志》。他的家乡江家村被列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当地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烈士故居,讲述他的革命故事。 江宗海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星火,在赣东北的土地上点燃了工农革命的火焰。他用行动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坚定的信仰与不屈的意志也能照亮前行的道路。如今,贵溪这片红色土地已旧貌换新颜,但人们从未忘记这位为理想献身的青年——他的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奋进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