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公元1904年-1989年,国民党高级将领]+像 江西鹰潭市贵溪市人物 黄维(1904年2月28日—1989年3月20日),号(一说字 )悟我(后被蒋介石改为“培我” ),江西贵溪人。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以下是黄维的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贫苦出身:1904年2月28日,黄维出生于江西贵溪盛源乡(今属流口镇)的一个农户家庭,父亲早逝,家庭经济拮据。 早期教育与工作:他早年毕业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因经济原因考入鹅湖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担任小学教员。 投身革命:1924年,黄维因在学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与当地乡绅交恶,被迫弃职离乡。经方志敏安排,他找到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负责人赵醒侬,由赵醒侬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赓等成为同班同学。 军事生涯早期 东征与北伐: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黄维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并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了迅速提拔。1927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团长,1928年,任第十一师团长。 陆军大学深造:1928年,黄维进入陆军大学受训,1931年毕业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旅旅长,后于1934年升任第十一师师长。 围剿红军:1933年,黄维参加了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围剿”,失败后奉令开往崇仁担任防守任务。同年5月,蒋介石组织指挥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7月,黄维就任第十一师师长,到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受训期满后,率部在黎川附近与红军作战。1934年10月红军突围长征后,他率第十一师留在韶关、大庚岭一带执行“清剿”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 淞沪会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黄维从德国被提前召回。9月下旬,他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争夺战。在罗店,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黄维率部死守一星期,战斗极其惨烈,手下三个团长一死两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外,连文书、炊事员都上了战场,战后整编所剩官兵不足一个团,黄维也因此一战成名。 武汉会战:1938年,黄维升任第十八军军长,受命参加武汉会战。他将第十一师、第六十七师部署在九江至南昌的南浔路、德安地区一带,协同友军对日军逐次截击、堵击,并在九江县马回岭与日军展开激战,打破了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 滇越边境抗战:1940年,黄维继任第五十四军军长,率部由昆明赶赴滇越边境抗击日军。 其他贡献:此外,黄维还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监训处副处长、青年军编练副监、军委会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青年军军编练总监部东南分部主任等职,为抗战时期的军事教育和军队编练做出了一定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担任十二兵团司令:1948年9月,黄维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俗称“黄维兵团”。 淮海战役被俘: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合围于宿县附近的双堆集。11月27日,黄维组织突围,但其下属八十五军一一〇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并反戈一击,打乱了黄维的突围计划。12月15日,第十二兵团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脱外,整个兵团彻底覆灭,黄维被俘。 改造与特赦时期 战犯改造:黄维被俘后,先后被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和北京秦城监狱进行改造。在改造期间,他曾为了逃避“思想改造”,将心力投入永动机的研究之中。 获得特赦:1975年3月,黄维作为最后一批被特赦的国民党战犯走出抚顺战犯管理所。 晚年生活 政协工作:特赦后,黄维留在北京,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后于1983年出席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被选为常务委员。他利用自己的经历和学识,积极参与文史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心老兵:黄维秉持着务实和耿直的态度,积极为生活困顿的国民党老兵撰写证明材料,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甚至自掏腰包接济残疾亲属。例如,1984年,他帮助曾在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选择留在大陆、为自保装哑巴27年的周廷烈,使其于1986年被任命为贵州省平塘县政协委员,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心系国家统一:黄维始终心系国家统一,台湾方面曾试图拉拢他,承诺补发27年中将薪资,还试图游说他“反攻”,但都被黄维断然拒绝,他表示“我的命是共产党救的,只想为两岸和解出力”。 1989年3月20日,黄维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