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留孙

元朝道教领袖

张留孙[元][公元1248年-1321年] 江西鹰潭市贵溪市人物
张留孙(1248年-1322年),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元代道士,玄教第一代大宗师。
张留孙自幼从伯父张闻诗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受度牒为道士。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跟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进京朝贺。第二年,张宗演返龙虎山,张留孙留侍阙下。元世祖深爱之,赐号上卿,建崇贞观居之,诏令专掌京城祠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赐银印,授“玄教宗师”称号,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访求遗逸,又相继受命给武宗、仁宗取名。更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卜筮解除了世祖任用完泽为相的疑虑,促成了任命宰相的重大决策。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加号“玄教大宗师”,任命为同知集贤院道教事。武宗即位,改称“大真人”,位大学士之上,领诸路道教事。至治元年(1321年),张留孙病逝。
张留孙成立的玄教对发展正一道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对沟通江南道教与元统治者的关系、沟通道教各派之间的关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留孙(1248 年-1321 年),字师汉,是元代著名道士,信州贵溪(今江西鹰潭市贵溪市)人,在元代道教发展及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早年学道
张留孙自幼跟随伯父张闻诗在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学道,接受道教教义、仪式及法术等方面的训练,为其日后的道教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道学方面展现出一定天赋和悟性,逐渐掌握了正一符箓、祠祭天地百神之法等道教技艺。

随师入朝与留侍大都
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张留孙受度牒成为正式道士。至元十三年(1276 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张留孙随师一同前往大都(今北京)。此次召见中,张留孙对答得体,引起了忽必烈的注意。次年,张宗演返回龙虎山,而张留孙则被留在大都侍奉皇帝左右,这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开启了他在元朝宫廷及道教领域的辉煌历程。

受宠遇与道教地位提升
世祖朝恩宠:忽必烈对张留孙十分赏识,赐号上卿,并下令建造崇贞观让他居住,专门掌管京城的祠祭之事。至元十五年(1278 年),又赐银印,授予他“玄教宗师”称号,掌管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此后,张留孙宠遇日隆,常奉命外出祠祭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访求逸遗之士。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他还以卜筮之术参预任命宰相的重大决策,解除了世祖任用完泽为相的疑虑,可见其在朝廷决策中已具有一定影响力。
成宗朝重用: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后,张留孙积极活动,使道教重新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宗多次亲自到崇真宫祭祀,还命令留守段贞购买民地扩充崇真宫的规模。成宗曾在便殿让张留孙进讲《南华真经》,对他的学识和道教见解颇为认可。大德年间(1297 年-1307 年),张留孙加号“玄教大宗师”,并被任命为同知集贤院道教事,其在道教界的地位和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武宗朝尊崇:武宗即位后,改称张留孙为“大真人”,位大学士之上,领诸路道教事,对他极为尊崇。武宗还命其徒弟吴全节为玄教嗣师,进一步确立了张留孙一派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传承体系。
仁宗朝盛宠:到仁宗朝,张留孙的地位依旧显赫。延祐二年(1315 年),他进开府仪同三司,加号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刻玄教大宗师玉印以赐,又封阐道宏教冲元仁靖大真人,所得头衔多达四十三字,即“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既有勋号,又有实际职掌,政治地位和道教权力居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之冠。延祐四年(1317 年),张留孙七十岁时,仁宗为之大举祝寿,还让国公画其像,诏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书赞,亲自审视后盖上皇帝之宝赐给他,以永镇崇真宫,并在崇真宫赐宴,宰相百官皆参与,足见其受宠程度之深。
英宗朝殊荣:英宗至治元年(1321 年),张留孙逝世,皇帝为他大办丧事,并将其遗体送至龙虎山安葬。从京师到他的家乡,水陆数千里,所过郡县,人们纷纷迎送设奠,不约而集,葬礼规格极高,显示了他在当时的崇高威望和影响力。

道教贡献
创立玄教:张留孙出自正一道,随着其地位提高,他自立门户,创立了玄教,并得到元朝统治者的承认。他陆续从江西龙虎山征调道士到两京崇真宫(后升崇真万寿宫),委以京师道职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务,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道教派别。玄教成为元代龙虎宗的核心,其组织规模和社会影响不仅超过了江南诸道派,而且与北方的全真道相比也毫不逊色,对元代道教的发展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复兴道教正一派:在蒙古进入中原之初,全真道势力日盛,后与佛教发生冲突。至元十八年,全真道在与佛教的辩论中失败,道教经书面临全被焚毁的厄运。张留孙通过太子真金向忽必烈进谏,使得此事得以缓和,减少了道教经书的损失,对道教正一派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他和他的继任者受命知集贤院道教事,参与管理全国道教,在整个道教事务中拥有很大的发言权,推动了道教正一派在元代的发展。

政治参与
张留孙历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除宗教活动外,还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他在襄赞朝廷政治与调和官吏矛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起了不少作用。士大夫中有数十百人因他的荐扬而致位尊显,他也因此在大臣和士人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大臣故老心腹之臣,莫不与开府(指张留孙)有深契焉”,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为玄教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遗愿与后续影响
张留孙晚年时,见元大都未有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遂自愿筹资准备兴建东岳庙。延祐六年(1319 年),他在齐化门(即今朝阳门)外买好了地,但尚未开始兴建便羽化。他的徒弟吴全节秉承师志,接手建造东岳庙,用 6 年时间建成了大殿、大门、东西两院并塑了神像,朝廷赐名“东岳仁圣宫”,并在东配殿供有张留孙的塑像。张留孙创立的玄教在他死后由吴全节继任大宗师,继续受到朝廷优遇,玄教在元代中期以后成为道教中最显赫的派别之一。

天历二年(1329 年),张留孙被追封为“辅成赞化保运神德真君”,他的道教思想和实践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生平事迹也成为元代道教与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案例,同时他所倡建的东岳庙也成为北京地区重要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之一,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张留孙从一个龙虎山的道士,凭借自身的才能、机遇以及对道教的贡献,成为元代道教领袖,在朝廷和道教界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元代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辉煌历程,也反映了元代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特点。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5 15:28
上一篇:桂萼下一篇:桂永清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哲学史家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民国十大才女
著名爱国将领
元朝辅国上将军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
元代才俊、科举魁首
元朝第六位皇帝
大蒙古国可汗,军事家、政治家
大蒙古国第三位大汗
宝安文氏始祖
元朝著名女诗人
元朝第十位皇帝
元曲四大家
元初东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
元朝第二位皇帝
国民党高级将领
革命烈士
江西贵溪籍烈士
元朝道教领袖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
明朝著名道士
元代官员
文学巨匠
革命烈士
开国少将
元朝道教领袖
元朝道教领袖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