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泉水[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像 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人物 郑泉水,1961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金溪县,固体力学与微纳米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泉水院士生平介绍(江西抚州市金溪县杰出人物) 一、早年经历与成长背景 郑泉水,1961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其家乡位于抚河畔,闭塞的环境激发了他儿时“为家乡修一座桥”的梦想。父母均为文盲,但家庭的“放养式”教育赋予他高度自主性,小学三年级因高度近视被迫自学,培养了终身受益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时期,他通过自学完成数学、物理等课程,并展现出对力学的浓厚兴趣,1977年高考以全县唯一应届生身份考入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土建系。 二、教育历程与学术启蒙 本科阶段(1978-1982年) 在江西工学院期间,郑泉水因数学仅考38分而自我加压,通过精深学习法补足短板,最终成为班级数学第一。大三发表首篇学术论文,展现出科研潜力212。受爱因斯坦传记影响,他确立以“理性力学”为研究方向,自学张量分析并联系北大郭仲衡院士寻求指导。 硕士与博士深造(1982-1989年) 1985年获湖南大学硕士学位后,他以在职身份在北大数学系深造,师从郭仲衡院士。1989年直接申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师从黄克智院士,仅用18天完成答辩,展现学术突破能力。 海外研究(1990-1993年) 在英国、法国、德国访问期间,他系统研究张量函数表示理论,为后续学术生涯奠定基础。 三、学术成就与科研创新 理论体系构建 2000年前,郑泉水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体系,解决多个力学难题,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结构超滑技术开创者 2000年后转向微纳米力学,2012年发现微米尺度结构超滑现象,突破摩擦学传统认知,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并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成立全球首个结构超滑技术研究所,推动技术产业化。 极端疏水科学 2005年揭示微纳米结构对湿润状态的影响,推动超疏水材料研究。 四、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钱学森力学班(钱班) 2009年创办钱班,探索“以问题驱动、进阶式研究学习”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核心理念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第一名”,通过挑战未知领域实现个性化成长。 深圳零一学院 2019年创立零一学院,聚焦“X型人才”培养,强调内生动力与跨学科创新,构建“创生教育”体系。 教育哲学 提出“精深学习法”,主张以激情牵引研究,宽容学生短板,通过“破格”机制激发潜能。 五、社会职务与荣誉 学术领导:曾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力学学报》主编。 荣誉奖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6)、长江学者(2000)、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 国际影响:指导3名博士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团队成果多次入选国家科技进展。 六、个人特质与精神传承 郑泉水的成长经历充满“非典型”色彩:逃课打篮球、绘画培养空间想象力,将兴趣转化为科研动力。他倡导“辩证看待长短板”,以自身经历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教育框架。其教育实践与科研探索均体现“回归本源、激发内驱”的核心理念,为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提供范式。 结语 作为江西抚州金溪县走出的科学家,郑泉水的生平印证了“志趣驱动、自主成长”的力量。从家乡抚河畔的少年到国际力学领域领军人物,他以学术创新与教育改革双轨并行,为解决“钱学森之问”提供中国方案,其人生轨迹为后辈学者树立了跨界突破、坚守初心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