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刚:逐光“人造太阳”的科学巨擘
成长之路:从合肥走向科研巅峰
1961年11月3日,李建刚在安徽合肥诞生,这座充满人文底蕴的城市成为他梦想启航的港湾。1978年9月,李建刚踏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船舶核动力专业开启本科学习之旅。四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收获学士学位,为后续科研深造筑牢基础。
1982年9月,李建刚考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投身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并于1985年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9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个人科研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浪潮。此后,他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短暂工作数月后,再度踏上求学之路,于1986年3月攻读该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于1990年3月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1990年10月,李建刚前往英国Culham Science Laboratory学习,汲取国际前沿科研知识与经验。两年后回国,在国内科研舞台持续深耕。从1996年12月担任物理研究室主任,到2000年5月升任副所长,再到2001年11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在领导岗位上不断推动科研团队前进。2005年1月,李建刚兼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身兼数职却始终初心如磐,致力于科研与管理协同发展。2012年11月,他又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积极投身教育科研融合事业。2014年3月,李建刚回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注科研工作。2015年12月,凭借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科研耕耘的高度认可 。
科研硕果:引领聚变研究新征程
攻克难题,铸就“人造太阳”辉煌
李建刚长期扎根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在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他深度参与并主持完成EAST装置工程设计与建设,主导EAST辅助加热系统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攻克诸多技术瓶颈,成功搭建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实验系统。同时,他负责开展高性能稳态托卡马克实验,凭借深厚学术造诣和创新思维,解决一系列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助力中国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物理研究跃居国际前列。此外,李建刚积极倡议并全力推进中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亲自主导等离子体所主要采购包重大工程实施,为全球聚变研究贡献中国力量 。
学术高产,科研论著影响深远
截至2015年12月,李建刚学术成果斐然。作为主要作者,他发表文章152篇,其中SCI收录135篇。这些文章中,有119篇被引用1334次,充分彰显其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影响力。他还撰写专著2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并在国际大会作邀请报告30余次,在国际科研舞台展现中国科研风采 。
项目领航,勇攀科研高峰
截至2015年12月,李建刚在科研项目领域成绩突出。他先后担任国家大科学工程“HT - 7U超导托卡马克聚变装置”副总经理、HT - 7U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负责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多次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863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同时,他积极与国外学术界建立紧密联系,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促进国内外科研资源交流与融合 。
载誉而归,科研奖励见证实力
截至2015年12月,李建刚收获众多科研成果奖励。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荣获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1项、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997年,“高功率密度离子回旋加热系统及物理实验”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03年,“超导托卡马克上的准稳态高参数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2008年,“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研制”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3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创新团队”再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育人成就:培育科研新生力量
李建刚不仅在科研上成果丰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成绩显著。他悉心指导的博士生胡建生,其毕业论文《氧化壁处理技术及其对碳氢共沉积层清除机制的研究》入选2009年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为科研领域培育出优秀后备人才 。
荣誉加身:科研精神闪耀四方
2013年6月,李建刚荣获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2015年2月2日,他斩获2014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2016年10月21日,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5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此外,他还荣获亚洲成就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颁发)、亥姆霍兹国际合作奖,入选中国科学院跨世纪杰出人才,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22年7月26日,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最佳推荐奖 。李建刚凭借卓越科研成就与奉献精神,在国内外科研领域赢得广泛赞誉,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杰出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