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三晋骄子,传染病防控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山西运城平陆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杰出人物,他们以各自的才华和努力,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徐建国,便是其中一位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成就斐然、为守护公众健康立下汗马功劳的佼佼者,他从平陆走向全国,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其光辉事迹激励着无数后来人。
1952年4月19日,徐建国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平陆,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山水滋养了徐建国,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成长于这片土地,年少的徐建国便深知健康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看着身边亲人和乡亲们有时会被疾病困扰,一颗立志投身医学事业、为大众解除病痛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1976年9月,凭借着自身的勤奋努力,徐建国从山西医学院毕业,迈出了他医学征程的第一步。这次学习经历,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让他对医学知识有了初步系统的认识。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怀揣着更高的追求,继续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前行。1982年4月,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成功获得医学硕士学位,随后又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斩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徐建国全身心投入到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中,不断探索未知领域,逐渐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他以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为日后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卓越成就埋下了伏笔。
徐建国的学术视野并未局限于国内,他深知国际前沿研究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1985年1月至1986年10月,以及1991年6月至1993年8月,他两次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学习进修。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方法,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切磋。这段海外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更让他深刻认识到传染病防控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科研人员携手合作。回国后,他将所学知识与国内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为推动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国后的徐建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开启了他科研生涯的重要篇章。他先后担任微生物室副主任、主任,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卓越的科研水平,带领团队在微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之后,他又担任研究所业务副所长、所长,职位的晋升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积极推动研究所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建设,为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科研工作搭建了更为坚实的平台。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卫生部分子医学细菌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分子医学细菌学研究方面不断深耕,取得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002年3月,徐建国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重要阶段,他担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肩负起更为艰巨的使命。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领导才能,组织带领团队长期奋战在传染病防控一线。面对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亲自主持完成了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这些调查工作对于及时控制疫情、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其中,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疫情爆发,情况危急。徐建国带领团队迅速响应,深入疫情现场,展开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不畏艰难,争分夺秒地从患者样本中寻找病原体的蛛丝马迹。通过对大量样本的分析和研究,最终成功确定了疫情的元凶——大肠杆菌O157:H7,并深入研究了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等关键信息,为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次疫情的成功处置,不仅展现了徐建国团队强大的科研实力,也为我国应对类似疫情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突发,形势严峻。徐建国再次临危受命,奔赴疫情一线。此次疫情中,患者病情凶险,从发烧到死亡的时间极短,平均最短仅9小时,且出现了国外未见报道的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症状,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徐建国和他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日夜奋战,深入医院、养殖场等地采样。为了尽快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实验室二十余人三天三夜连轴转。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发现了“狡猾”的序列7型猪链球菌,并提出了猪链球菌“两阶段致病机理”假说。这一假说将猪链球菌的致病过程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为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控提供了关键指导,有效降低了疫情的危害程度。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世界著名的猪链球菌专家加拿大Segura教授在编者按中指出,这为猪链球菌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同年,C群流脑4821序列群疫情爆发,迅速从安徽蔓延至其他省市,病死率增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国家CDC相关研究队伍不足的情况下,徐建国迅速组织起一支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力量紧急攻关。他们争分夺秒地对疫情菌株进行研究,发现中国新出现的C群流脑菌株是发生了变异的ST - 4821序列群,这是一个新的具有世界流行潜力的亚群,且对预防用抗生素之一磺胺耐药。基于这一重大发现,卫生部在2006年修订颁发了《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及时调整预防用抗生素的种类,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这一成果在《Lancet》上发表,为全球流脑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6年,安徽出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情况复杂棘手。一名临床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死亡后,其5名陪护亲属和4名医护人员被传染。徐建国团队和安徽省CDC紧密合作,深入调查疫情。他们通过对患者血液标本的检测,发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特异性基因,且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的特异性抗体呈4倍升高,从而明确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诊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深入调查所有接触者的接触地点、时间和方式等信息,首次在世界上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以人传人。这一重大发现意义非凡,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JAMA》以重点论文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耶鲁大学Krause教授撰写的编者按指出,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以人传人,在中国第一次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Nature China、Science Daily、Science News等杂志纷纷做了专题报道,ProMED - Mail等十余个英文专业网站也发表了评论文章。由于这个发现,卫生部2008年颁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指导了该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除了上述重大疫情,徐建国团队还在其他传染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重要成果。他们发现并命名了多种新的病原体,如脑膜炎萘瑟菌4821序列群、福氏志贺菌Xv血清型等,这些发现对于传染病的精准诊断、防控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病原体的传播和致病机制研究方面,他们也有诸多突破,如证实了大肠杆菌O157:H7的一种新的流行模式等。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高了我国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为保障公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国际著名杂志如JAMA、Lancet、Nature等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提升了我国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徐建国的科研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1994年,他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这是对他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度肯定。1995年,他被人事部选拔为首批20名重点资助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同年获得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1996年,他被卫生部等部门评为第二届中国医学青年科技之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还获得了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1997年,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凭借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99年,他被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他荣获北京市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2001年,他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获得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此后,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20年2月19日,他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2020年8月19日,在“最美医生”宣传发布活动中,他的先进事迹得到展现;2021年10月12日,他入选拟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名单。
如今,徐建国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心系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事业,活跃在科研和教学一线。他担任着多项重要职务,如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艾滋病和传染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第二届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继续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研创新、完善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茁壮成长,为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