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信符(1879—1948),名绍棨(qǐ),字信符(也作舜符),以字行。近代广东著名的藏书家、版本学家和文献学家。
南州书楼主人。
徐信符原籍广东番禺,1879年出生于广东英德,后迁到广州状元桥(位于今小北路)定居。9岁时其父去世,少年孤苦,然聪明好学,每每深夜苦学不辍。
他毕生致力于广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岭南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徐信符,这位出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 年)广东英德的杰出人物,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渊博的学识和对乡邦文化的赤诚热爱,在教育、学术研究和藏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直至 1947 年因心脏病在广州逝世,享年 69 岁,但其精神与成就至今仍熠熠生辉。
徐信符自幼命运坎坷,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时家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当时广州的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越华书院等,每月都会举办专题课士活动,学生可选题作文投递,优秀文章不仅会被分等级,还能获得膏火奖金。为了购得科举考试必备书籍《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徐信符每日携带纸墨前往贡院,抄录贴堂文章出售,历经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攒够钱买下这两本书,由此开启了他的藏书生涯。
1898 年,徐信符在岁考中录为博士弟子员,1900 年肄业于学海堂和菊坡精舍。1904 年,他与汪精卫、胡汉民、古应芬、陈融、朱执信和史坚如等共同组织群志社,每月购置图书供成员共同研究。同年,年仅 25 岁的他应聘到香山隆都学堂教书,自此踏上了漫长的教学生涯。尽管群志社的许多同人后来追随孙中山并身居要职,但徐信符一心专注于教书与藏书,先后在两粤高等学堂、广府中学、两广高等师范大学、岭南大学、广东法科学院、中山大学、勷勤大学、教忠学校,以及香港培英、执信中学和澳门教忠学校等 10 多间学校任教。
在教学过程中,徐信符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他主讲文学、历史、古籍书目等诸多科目,先后编著了《中国文学史》《历代文体辨别》《中国书目学》《中国版本学》《西洋史要》《亚洲各国史》《汉书刑法志》《古籍校读法》《楚辞离骚》《文选研究》以及《文学说略》等十多种教材,充分彰显了他知识的渊博和治学的严谨。他倾心教学,对待学生平易近人,深受学生拥戴。广府中学曾发生学生闹风潮事件,最终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才恢复上课,而徐信符是唯一获留任续教的老师。执教 40 多年间,他培育出众多英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除了教学,徐信符还长期在图书馆部门任职,历任广东省立图书馆董事、委员,广东全省图书馆协会第二届会长,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常务委员,广东省立编印局委员兼发行主任,中华图书馆协会募集基金会委员,中山大学图书馆委员,广东省立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广东文献委员会委员等。这些工作经历使他有机会博览公藏古籍善本,深入了解广东地方文献的源流、分布、版本、内容和价值。在此过程中,他还与冼玉清、黄荫普、杜定友等同行、同事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相互切磋、交流,极大地推动了徐信符在地方文献搜集和整理方面的工作。例如,冼玉清曾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在徐信符的南州书楼翻阅广东文献,并整理出《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草本;黄荫普受徐信符影响,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搜求,二人在广东文献的收藏、整理等方面多有交流,徐信符还曾将南州书楼的一些复本地方文献相让给黄荫普;杜定友作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与徐信符多年共事于省立图书馆,共同为广东省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
徐信符对乡邦文化历史的研究情有独钟,不遗余力。在他的著述中,除了部分为教学需要编写的讲义,如《中国文学史述略》《中国诗学史》等,其余几乎全部围绕乡邦文化历史展开,包括《广东藏书纪事诗》《广东藏书记略》《广东版片记略》《广东省立图书馆沿革》《镇海楼志》《广州坊里志稿》《广东艺文志补》《广东族谱目录》《广东省立图书馆藏广东乡贤著述书目》《南州书楼存港书简目》《翁山佚文辑》《南州吟草》《徐信符手稿》《番禺县续志》(分纂)《广州年鉴》(编委)《广东通志未成稿》(副分纂)《广东图书馆附设印行所书目》等。他在《广东文献馆征求文献小启》中,深情表达了对岭南文化悠久历史的自豪,对先辈致力广东文献传播的景仰,以及对广东文献留存和岭南文化传统承继的深切忧虑。这种特殊情感成为他毕生致力于广东地方文献搜集和整理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著名藏书家,徐信符对岭南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究成果卓著。他兼任过多个与文化、图书相关机构的重要职务,立志保存乡邦文献,四处搜集乡贤文献及各类图书。因早年家贫购书艰难,使他对每一本收藏之书都倍加珍惜。他节衣缩食,凭借微薄积蓄购得不少孤本、善本,粤雅堂、东塾书楼等散出的藏书也多为他所得。1928 年,小北开筑马路,徐信符将居所前座拆建为二层楼用于藏书,并取名 “南州书楼”。他曾自题诗云:“翰墨生涯作蠧鱼,北山斜对好安居。门虽近市何嫌俗,且拥琳琅万卷书。” 南州书楼藏书极为丰富,鼎盛时期藏书达 600 多万卷,其中广东文献、各省通志最为齐全,本省县志收藏也达到十分之八。1940 年在香港举办的广东文物展览会上,南州书楼送展的明戴琛修《广东通志》被公认为孤本,此前日本学者曾断言此书已失传,商务印书馆版的《省志综》也未收录。此外,书楼还藏有各种珍贵文献、手迹、罕见的宋元版本以及大量明刻本。李汉魂、叶恭绰延请学者校刻《广东丛书》时,第一集的 7 种文献中,有 5 种是以南州书楼藏书影印的。徐信符所藏的《屈沱五书》《岭海名胜记》《双槐岁钞》《耳鸣集》《喻园集》等均为海内孤本,价值连城。
徐信符在诗文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曾编著《中国诗学史》《历代诗选》《唐诗研究》,自己偶尔作诗,风格朴实无华,尽显率真天性。他以学者和藏书家的独特视角创作了《广东藏书纪事诗》,书中收录广东藏书界名人 150 人,附录 28 人。该书以一首诗概括每位藏书家的特点,再辅以文字详细阐释和介绍,对他们的藏书特色、研究专长、主要著书及贡献的记述精准到位,令人赞叹。
在著作方面,徐信符成果丰硕。《广东丛书》第一集收入 7 种文献,他为其中 5 种撰写序言,介绍书的版本由来、内容及评价,为读者提供极大便利。他见清代著名书院广雅书院及学海堂刻印丛书的版片堆积如山且无人清理,面临弃毁命运,便挺身而出,自行筹措款项成立广雅版片印行所,对残版进行分类校补,精选 150 多种书籍汇为《广雅丛书》,还修订学海堂版,编辑印行《学海堂丛书》。他还将武英殿聚珍丛书,菊坡精舍、海山仙馆、粤雅堂等所刻书版先后印行,并刊印了《岭南三大家诗》《南园前后五子诗》《五百四峰堂集》等广东文献,为古籍的保存和流传付出诸多努力。其所著《广东版片纪略》,清晰勾勒出广东刻书的历史脉络。
1938 年 10 月,广州被日军侵占,徐信符为保护藏书不落入敌手,先将善本运往香港,寄存于香港大学堂、冯平山图书馆及香港寓所。1942 年香港沦陷后,他又将典籍分批运往澳门寓所,然而途中遭遇匪徒抢劫和盟军飞机轰炸,损失惨重。避难香港期间,徐信符生活穷困,但他断然拒绝汪精卫在穗所办 “广东大学” 的聘请,还写诗嘲讽那些受聘于汪伪政权者,展现出高尚的风骨气节。尽管当时在港澳中学任教,生计艰难,甚至被迫出售澳门所存之书,他也始终坚守底线,未受汪伪诱惑。抗战胜利后,徐信符回到广州,计划整理劫后存书并将港澳书籍运回大陆,可惜心愿未竟便与世长辞。南州书楼的藏书在他去世后,部分被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收购,其余则散失各处。但徐信符为教育、学术研究和藏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岭南文化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