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吉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吉余
陈吉余[公元1921年-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像 
陈吉余(1921 年 9 月 17 日 —2017 年 11 月 28 日),一位在中国科学界熠熠生辉的人物,是著名的河口海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他以坚毅不拔的钻研精神,深耕于河口海岸研究领域,为国家的水利交通工程建设及相关地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吉余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汤圩的一个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氛围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幼年时期,陈吉余便对知识展现出强烈的渴望。1932 年到 1934 年,他在江苏百川小学学习,开启了漫漫求学路。此后,1935 年到 1938 年,他于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初中部就读,后因时局变化肄业。1938 年,陈吉余先后在江苏省旅沙联合中学、江苏省立旅川临时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在动荡的年代中,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热忱,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业。
1941 年 8 月,陈吉余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对地理学科尤其是地貌学展现出浓厚兴趣。课堂上,他全神贯注,积极与老师同学探讨学术问题;课余时间,图书馆里也常常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和不懈的努力,1945 年 7 月,他顺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对学术有着更高追求的陈吉余,选择继续在国立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地理学家叶良辅教授。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陈吉余的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方向也逐渐聚焦于河口海岸领域。1946 年底,回到杭州不久的陈吉余,就在导师叶良辅的安排下,开启了对钱塘江、杭州湾两岸地形地质考察研究的征程,这也成为他科研生涯的重要起点。
1947 年,陈吉余硕士毕业后,开始在浙江大学担任助教、讲师。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于 1947 年 3 月在《浙江学报》上发表论文,运用动力地貌学观点对钱塘江河口动力地貌特征、泥沙运移与河槽变形、沙坎的形成及历史演变进行了科学探讨,展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50 年,陈吉余迎来了科研生涯中的重要实践机遇。他参加了黄潭口水利发电工程的建设,负责水库坝址地质、淹没损失和水利灌溉三项课题的勘查和设计工作。同年夏,他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南铁路线路调查,负责湘黔线西段的地质勘查。这些实践活动,让陈吉余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他日后解决更多复杂的工程问题提供了宝贵借鉴。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陈吉余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开启了他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新篇章。1953 年,他投身于低洼地和洪水整治工作,并编写了邳兰苍洼地与洪水整治问题的专著《洼地与洪水》。1955 年,他参与长江口的研究工作,对南通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全面考察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长江河口打下基础。
1956 年,国家发出 “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陈吉余积极响应。这一年,他完成了关于长江口的处女作《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并担任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河口小组的组长。同年,他加入九三学社,在学术与社会活动中愈发活跃。1957 年,陈吉余在华东师范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 —— 河口研究室,并一直担任主任至 1979 年。这一开创性的举动,为中国河口海岸学科的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投身该领域研究。
在科研工作中,陈吉余不断探索创新。1961 年,他批判地继承国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写成了《论部门地貌学的发展途径 —— 以河口、海岸地貌为例》一文,构建了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的中国河口海岸学科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前沿。
1973 年,陈吉余接受上海石化总厂石油码头选址的艰巨任务。他不畏艰难,逐一实地考察,并组织水文测验,经过严谨的分析和论证,最终提出的选址方案获批准通过。1975 到 1977 年,他主持了上海新港区的调查、长江口中央沙水道的研究和江阴河段有关工程岸滩稳定性的研究,为上海地区的港口建设与航道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1978 年,陈吉余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终身教授。此后,他继续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79 年,陈吉余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交通部上海航道局设计研究所所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领导才能,推动了多个重大项目的开展。1996 年,陈吉余凭借在河口海岸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 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系列荣誉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陈吉余的科研成就涵盖多个方面。在项目承担上,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 “中国河口主要沉积动力过程研究及其应用”,组织全国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协同研究河口海岸前沿理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定量结论,对生态影响评价提出定性结论。针对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浦东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他提出了利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和没冒沙生态水库建设的建议,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案。
在河口治理方面,陈吉余总结出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提出长江河口治理需要抓住三个关键河段的治理,即抓住南北支分汊口、南北港分汊口和南北槽分汊口,用以稳定河势的论点,提出 “围垦明沙、固定阴沙、减少活动沙,用以稳定航槽” 的治理思想和 “整治、疏浚与围垦相结合” 的治理原则。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他从河口演变角度出发指出:北槽是青年水道,处于发展阶段,有活力;南槽由单一河槽演变为复式河槽,大量底沙从南槽输出,有利于北槽的维持;北槽口外旋转流强,有利于泥沙扩散,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海岸工程领域,陈吉余主持浙江温州海岸带试点工作和全国海岸带调查规程的编写,提出了海涂释义、海岸带内涵等基础概念,为中国海岸带调查的范围提出了理论根据。全国海岸带调查为沿海的改革开放、国土规划和各项工程提供了系统资料和开发设想,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还先后对全国 20 余个港口进行研究和咨询论证,开创了在浪高、流急、沙多的杭州湾北岸建港之先河。针对上海港岸线不足的问题,他提出了解决途径,如人工岛、港道式方案,以及通过桥隧与沙岛相连,利用沙岛岸线等建议,有效拓展了港口发展空间。
在围海工程研究方面,陈吉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历史时期海塘工程的经验,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中国海塘工程的历史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见解。他分析了世界围海工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组织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人工海岸的研究,为 21 世纪海岸带深开发提供科学理论和有关技术。他主持的 “浦东国际机场东移和九段沙生态工程研究” 项目,通过九段沙种青促淤引鸟工程,为鸟类营造新的栖息地,以确保浦东国际机场安全营运,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陈吉余一生发表论文 160 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如《洼地与洪水》《沂沭河》《上海市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等。这些论著不仅是他学术成果的结晶,也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人才培养上,陈吉余主张 “面向生产,面向中学”,还认为地理学必须学好数理化,提出了 “赶鸭子下水” 教育思路。他从地学之外的数理化生等学科招收研究生,开辟了许多交叉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其学生已遍及海内外,为我国河口海岸学科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力量。
2017 年 11 月 28 日 11 时 15 分,陈吉余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 97 岁。陈吉余院士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推动了我国河口海岸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进程。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在探索自然奥秘、服务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上一篇:徐福下一篇:朱芝松
中国科学院院士
澳门赌王、慈善家
翁源人物
著名的数学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
青海省委原书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主任
印度前总理
末代皇姑
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政协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
宿城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军统第一杀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
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
上海市委书记
落马官员
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商人
革命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省委原书记
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党组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京军区原空军政委
杰出作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