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眉生[公元1904年-1937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像 贵州遵义播州区人物 刘眉生(1904年―1937年10月28日),字天嘏,贵州遵义南白镇人。一说生于1905年三月二十六日。1937年“七七”事变时,任陆军第八十五师第二五三旅第五一○团团长,所部划属十四军建制。1937年10月28日,在忻口会战中身中数弹牺牲,时年33岁。为表彰其壮烈殉国的爱国精神,国民政府特追赠其为陆军少将。2015年8月24日入列民政部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刘眉生:浴血太行的抗日英烈——贵州遵义播州区人物生平详传 一、少年立志:播州沃土育英才 刘眉生,字鉴吾,1904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八里水一个普通农家。播州自古为黔北重镇,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忠勇之士,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与尚武精神,对刘眉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家虽以农耕为主,但重视子女教育。刘眉生自幼聪慧,6岁入私塾,师从当地宿儒,诵读经史之余,尤爱听《岳飞传》《杨家将》等忠烈故事,常以“精忠报国”自勉。1916年,他进入遵义县立高等小学堂,成绩名列前茅,课余常与同窗议论时局。彼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外侮频仍的动荡时期,目睹国家积弱、百姓流离,少年刘眉生心中逐渐埋下了“投笔从戎、救国救民”的种子。 1921年,刘眉生高小毕业,因家境有限,一度在家务农。但他不甘沉沦,凭借优异成绩考入遵义县立中学。在校期间,他不仅学业精进,还积极参与进步学生运动,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接触民主革命思想。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的消息传到遵义,刘眉生深受鼓舞,决心弃文从武,投身革命洪流。 二、黄埔砺剑:军事生涯的起点 1925年,刘眉生瞒着家人,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乡辗转前往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经过严格考核,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编在第二团。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刘眉生在此系统学习了战术、兵器、筑城等军事课程,同时接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熏陶。 在军校期间,刘眉生训练刻苦,作风严谨,常以“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以牺牲为荣耀”自励。他尤其注重体能与实战演练,每逢野外演习,必冲锋在前,钻研战术细节。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刘眉生随第四期学员提前毕业,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任少尉排长,踏上北伐战场。 北伐战争中,刘眉生先后参与了攻打南昌、杭州等战役。在浙江桐庐战斗中,他率部冲锋,身负轻伤仍坚持作战,因英勇善战晋升为中尉连长。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刘眉生所在部队卷入内战,他对时局感到迷茫,遂于1929年脱离部队,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南京时期)高教班进修,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1931年毕业后,他历任少校营长、中校团副等职,在江西、湖北等地参与军事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指挥经验。 三、抗日烽烟:血染太行抒壮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刘眉生痛感“国难当头,军人当以死报国”,多次向上级请缨抗战。1933年,他随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古北口一线与日军激战,首次直面侵略者的炮火。此战中,他目睹日军的凶残与中国军民的不屈,更加坚定了抗日决心。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刘眉生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6路军第3军第17师51旅102团上校团长,率部驻守河北涿州、保定一线。8月,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妄图迅速占领华北。刘眉生奉命率102团开赴河北漕河、满城一带布防,阻击日军攻势。 9月14日,日军第6师团、第14师团主力向满城发起猛攻,17师防线成为正面战场的关键。刘眉生深知责任重大,战前对全团官兵慷慨陈词:“我等身为军人,保家卫国在此一举,今日之战,有进无退,当以血肉之躯筑成钢铁长城!”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部队依托地形构筑工事,多次打退日军的猛烈进攻。日军凭借飞机、大炮掩护,轮番冲锋,102团伤亡惨重,但阵地始终巍然屹立。 9月20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102团防守的曹河阵地,战斗进入白热化。刘眉生率部与日军展开拉锯战,白天击退进攻,夜间组织反击夺回失地。21日凌晨,日军趁大雾突袭,突破前沿阵地,刘眉生亲率预备队驰援,在阵地上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激战中,他不幸被日军炮弹弹片击中胸部,血流如注。部下欲将他抬下战场,他挣扎着喊道:“勿管我!杀敌要紧!守住阵地!”最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33岁。 四、忠魂不朽:青史留名照汗青 刘眉生牺牲后,102团官兵强忍悲痛,继续战斗,直至接到转移命令。他的遗体被战友们秘密运回后方,经遵义籍同乡协助,归葬于播州区八里水老家。噩耗传到遵义,家乡父老无不为之恸哭,遵义各界举行隆重追悼会,缅怀这位抗日英烈。 刘眉生的牺牲,是抗战初期中国军人英勇抗敌的缩影。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勇毅果敢、视死如归”的精神,被载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编撰的《抗战军人忠烈录》。1938年,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少将,以表彰其抗日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刘眉生的事迹给予高度肯定。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其故居被列为播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当地群众、学校师生常前往祭扫,缅怀这位从播州走出的抗日英雄。 刘眉生生前曾写下“此生许国不谋身”的诗句,道出了一代爱国军人的赤子之心。他用生命践行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誓言,其忠勇精神如同太行山上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五、故里追思:英雄精神代代传 在播州区八里水,刘眉生的故居至今仍保留着部分清代民居风格,青瓦白墙间,仿佛诉说着英雄的往事。故居内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物品、书信残片及相关历史资料,成为后人了解其生平的重要窗口。当地政府与民间团体多次修缮故居,举办“刘眉生抗日事迹展”,让更多人铭记这位抗战英烈。 刘眉生的故事在遵义民间广为流传,老一辈人常向后人讲述他“投笔从戎”“血染太行”的事迹。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刘眉生的事迹被写入遵义地方党史教材,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播州农家走出的刘眉生,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大义。他的精神不仅激励着遵义儿女,更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一座精神坐标,永远指引着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