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羕[三国][公元184年-220年,东汉末年官吏] 四川德阳市广汉人物 彭羕(生卒年不详),字永年,广汉郡广汉县(今属四川)人。东汉末年官吏。 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其他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投靠刘备,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他会面后很欣赏他,而法正亦很清楚彭羕,于是二人共同向刘备推荐彭羕。刘备多次命令彭羕传递军情和指示给诸将,表现都十分满意,日渐被赏识。刘备入主益州,领益州牧后就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彭羕见此,又变得嚣张自矜,诸葛亮对他礼待但心中并不喜欢他,多次密告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见诸葛亮这样说,决定疏远彭羕,又观察他行事,于是贬他为江阳太守。彭羕见将被派往外地,心感不悦,与马超见面时又曾对他说“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马超听后大惊,告发彭羕,彭羕于是被收监下狱。最后彭羕被处死,死时三十七岁。 彭羕(约178年-214年),字永年,是三国时期广汉(今属四川德阳广汉)人,并非生于公元184年,也不是卒于220年。以下是对他生平的详细介绍: 早期经历 彭羕出身于普通家庭,但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有着出众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他身高八尺,容貌甚伟,姿性骄傲,多所轻忽。彭羕起初在益州担任书佐一类的小官。然而,他的才华和高傲的性格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这些人在益州牧刘璋面前对他进行诽谤和诋毁。刘璋听信了这些谗言,对彭羕处以剃发并以铁圈束颈的“髡钳”刑罚,将他贬为奴隶,这对彭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 归顺刘备 刘备入蜀时,彭羕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前往会见庞统,希望能通过庞统的引荐得到刘备的赏识。当时庞统正有客人在座,彭羕径直到庞统的榻上躺下,对庞统说等客人走后要与他好好聊聊。庞统会客完毕,回头坐到彭羕跟前,彭羕又要求先一起吃好东西后再谈,庞统答应了他,于是彭羕留宿庞统那里,次日又谈了一天。两人相谈甚欢,庞统深为欢悦彭羕,而法正以前就很了解彭羕,于是两人一道向刘备推荐彭羕。 刘备与彭羕见面后,就治理国家的事务展开了讨论,彭羕提出了夺取益州的策略,深得刘备的赏识和器重。刘备认为他非同常人,多次让彭羕传达军令行动,指导教授诸位将领,他的工作很合刘备心意,对他的赏识和待遇日益加厚。 在蜀地的发展 成都平定后,刘备兼任益州牧,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从一个被放逐的罪人一下子成为了州中的高官,权利在州人之上。这使得他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起来,行为举止非常嚣张,沾沾自喜于地位的日益升变。 诸葛亮虽说外表上对彭羕热情接待,但内心对他不以为然,多次向刘备秘密进言,说彭羕这人心大志高,难保他以后会作出什么来。刘备既敬重信任诸葛亮,加上自己通过观察彭羕的所作所为,也逐渐对彭羕产生了疏远之意,于是将他调任为江阳太守。 获罪下狱 彭羕听说调他远出任职,私下心里很不高兴。于是便去会见马超,马超向彭羕说:“您的才干超群拔萃,主公对您很器重,说您可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会让您外任小郡,使人失望呢?”彭羕说:“这个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有什么可说!”又对马超说:“您是外放官,我是内应,天下不会平定不了。” 马超长期为寄身之人,归顺蜀国后常心怀危惧之感,听到彭羕说出这种话大吃一惊,默不作声。彭羕走后,马超便将彭羕的话写成报告,于是彭羕被逮捕囚禁。 狱中致信与结局 彭羕被捕后,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自己过去与各路诸侯打过交道,认为曹操残暴狂虐,孙权不行正义,刘璋昏庸懦弱,惟有主公有霸王的姿质,可与他开创大业治理天下,故此才翻然改志作出飞升之变。他提到自己因受到法正的夸奖和推荐,庞统也在中间参谋,于是才能在葭萌与主公相见,挥手交谈,评论治理国家的急务,讲述霸王功业的道理,筹划进取益州的策略。他表示自己在州里往日不过平庸之辈,经常担忧获罪受冤,幸好赶上风云变幻兵戈交侵的年月,找到了自己希望和爱戴的君主,志向得以抒发,名声由此显赫,从普通百姓之中被提升为国家大臣,窃居茂才之位。 彭羕在信中还解释说,自己说的“内外”之说,是想使马超建功业于北州,全力效忠主公,共同讨伐曹操罢了,岂敢有非分想法。他承认自己一时狂妄,自己找死,将成为不忠不义之鬼,希望诸葛亮能理解他的真心本意。然而,彭羕最终还是被刘备下令赐死于狱中,时年三十七岁。 彭羕的一生充满了大起大落。他有着出众的才华,却因性格上的缺陷而难以被人包容,最终因自己的言行而断送了前程,实在令人惋惜。他的经历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警示,即使有卓越的才能,也需要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