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欧阳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予

欧阳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四川乐山市五通桥人物
欧阳予,男,1927年7月2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核工程公司总工程师。
1948年欧阳予毕业于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1957年获得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历任二机部设计院核反应堆工程设计总工程师、二机部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核电工程总工程师、副院长,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秦山核电公司第一副总经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工程总设计师,连云港核电站总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欧阳予作为工程总设计师,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军用生产核反应堆;主持了中国自主设计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欧阳予:大渡河畔升起的核动力之星(1927-2025)  
——记中国核电之父与五通桥的世纪情缘  

大渡河在乐山五通桥拐了个弯,白塔街的青瓦檐角永远对着71米高的乐山大佛。1927年7月26日,欧阳予在这里呱呱坠地,父亲用“予”字寄托“给予家国”的厚望。谁也没想到,这个在乌尤寺晨钟声中长大的少年,日后会成为中国核工业的“拓荒牛”,让岷江的涛声与核反应堆的轰鸣共鸣。  


一、岷水书声:从白塔街到珞珈山  
五通桥的盐码头是欧阳予童年的课堂。六岁那年,他蹲在河边看盐工们用竹笕引流卤水,卤水在阳光下结晶的瞬间,父亲指着对岸的苏稽古镇说:“苏东坡当年在这儿读书,你要像他一样,把学问写进山河里。”父亲经营的绸缎庄常聚着乐山一中的教师,他们教小予之背《正气歌》,讲詹天佑修铁路的故事。1941年,日军轰炸乐山,14岁的欧阳予在废墟中捡到半本《天工开物》,泛黄的纸页上,宋应星的“火药”篇让他第一次触摸到工业文明的温度。  

1945年,欧阳予以乐山一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电机系。珞珈山下,他白天钻研电机设计,夜晚在昙华林的秘密读书会抄写《新民主主义论》。1947年加入中共地下党时,入党介绍人指着长江说:“我们的电,要照亮全中国的黑夜。”这段岁月里,他在周记本上画满电机草图,批注着:“将来要让每个村庄都有电灯。”  


二、莫斯科的转折:从热工控制到核裂变  
1953年,26岁的欧阳予带着收音机自学的俄语,踏上莫斯科动力学院的台阶。导师奇若夫教授拍拍他的肩膀:“中国需要的不是普通工程师,是能造‘原子锅炉’的人。”1955年夏,中国驻苏参赞李强的召见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毛主席说,我们要搞自己的原子弹,你愿意转行吗?”当晚,欧阳予在宿舍烧掉半本热工笔记,在新日记本扉页写下:“核,是毁灭,更是重生。”  

接下来的两年,他白天听核物理课,夜晚在实验室用算盘计算中子通量。1957年,他的博士论文《核反应堆动态控制》引起苏联同行惊叹,答辩会上,首席评委库尔恰托夫院士说:“这个中国青年的公式,能让反应堆的‘脾气’更温顺。”回国时,他的行李箱里除了俄文资料,还有一包从莫斯科红场捡的鹅卵石——“要让它们见证中国的第一座反应堆”。  


三、西北荒原:2000个技术难题的突围  
1958年,欧阳予再赴苏联,在原子能设计院看到苏方对关键参数的封锁,他悄悄用香烟盒记下汽轮机转速数据。回国后,他带着36岁的妻子王静之(同为核工程师)直奔西北荒原,担任军用生产堆副总设计师。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一句话:“你们造不出钚-239,除非黄河水倒流。”  

欧阳予带着团队在土坯房里重建设计体系。为攻克“铀元件腐蚀”难题,他连续72小时守在试验台旁,饿了啃冷馒头,困了用凉水浇头。1962年冬天,控制棒驱动机构突然卡棒,他顶着零下30℃的严寒钻进反应堆舱,安全帽上的冰碴子掉进衣领,仍坚持测绘故障点。最终,他们用“弹簧式缓冲结构”破解了苏联专利,360项关键技术中,287项为自主创新。  

1966年10月,中国第一座军用生产堆轰鸣启动。当第一克钚-239在兰州浓缩厂诞生时,欧阳予在日志里写:“父亲若知道,他的绸缎庄儿子造出了‘比黄金更珍贵的金属’,该多高兴。”  


四、秦山攻坚:20年磨一剑的核电突围  
1971年,周恩来总理批示“要搞我们自己的核电站”,44岁的欧阳予带着全家从北京迁到上海。在漕溪北路的旧仓库里,他铺开第一张秦山核电站草图,标注着:“30万千瓦,全自主,零经验。”妻子王静之负责蒸汽发生器设计,女儿欧阳虹在托儿所背《反应堆物理》儿歌。  

技术封锁比想象更残酷:法国拒绝提供控制棒技术,美国禁运主泵密封件。欧阳予发明“逆向设计法”,拆解进口咖啡壶的密封结构,带着团队在奉贤海滩建试验基地。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国内质疑声四起,他在工地誓师大会上举起安全帽:“我们的每颗螺丝钉,都要经得起百年考验!”  

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当电流点亮杭州城的霓虹时,欧阳予蹲在主控室角落,看着380个科研项目的结题报告,想起1947年在武汉长江边的誓言。此时,他鬓角的白发,比五通桥的盐霜更白。  


五、核梦无疆:从秦山到印度洋  
1992年,65岁的欧阳予接到新使命:担任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总设计师。在卡拉奇的沙漠工地上,他教巴方工程师用筷子演示堆芯布置:“中国的筷子能夹菜,也能撑起核反应堆。”2000年,当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按下启动键时,欧阳予在日记里画了条连接两国的核电线路——起点是五通桥的白塔,终点是印度洋的浪花。  

晚年的他常回五通桥,在父亲的绸缎庄旧址(现为欧阳予生平陈列馆)摩挲老算盘。2020年获颁“核工业功勋奖章”时,他坚持让年轻工程师代领:“荣誉属于所有在图纸前熬红眼睛的人。”2023年,96岁的他最后一次回到白塔街,摸着乐山大佛的脚趾说:“小时候觉得大佛很高,现在明白,真正的丰碑在人心里。”  


六、岷峨遗响:一个工程师的精神谱系  
欧阳予的办公室里,始终挂着五通桥的老照片:盐工的背篓、乌尤寺的灯笼、大渡河的竹筏。他说:“我的核反应堆,根基在岷江的石头里。”从军用堆到核电站,从西北荒原到海外工程,他始终保持着乐山人的“犟”——拒绝苏联专家的“援建条件”,坚持秦山“百分百自主”,就连退休后写科普书,也要用五通桥的方言举例:“核裂变就像煮火锅,控制好火候才能烫出美味。”  

2025年春,98岁的欧阳予在上海逝世,遵照遗愿,部分骨灰撒入大渡河。如今,五通桥的“院士路”上,他的铜像永远穿着褪色的工装,手里握着半支铅笔——那是1962年在西北荒原用过的,笔杆上还刻着“予”字。正如他在《秦山核电工程》序言中所写:“我只是个过桥的人,真正的奇迹,是后来者走得更远。”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6-15 10:14
上一篇:丁佑君下一篇:郭沫若
国家一级编剧
原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
东源人物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代佛学居士
东汉政治家
元朝理学家、文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郁南县人物
印度政治家
革命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林省委書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蒙古札萨克多罗郡王
革命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革命烈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